胡锦涛总书记的9次离京出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7日10:10 瞭望东方周刊 |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将胡锦涛所履之地勾连归纳起来,未尝不能窥见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与工作风格 胡锦涛的国内行程包括8省(区)1市,大部分均为欠发达地区。他4次选择了非典肆虐的当口,走到一线。 5次去欠发达地区考察 西柏坡是胡锦涛上任后国内出行的第一站。54年前,毛泽东于开国前夕在这里说出了"进京赶考"的话。履新后的第20天,胡锦涛来到这里,重温了毛泽东"两个务必"的论述,要求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随后,曾在贫困地区长期工作的这位总书记在10个月内先后到内蒙古、江西、四川、湖南4个欠发达省区考察。 经过20余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其中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尤为突出。据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研究,按国际通行的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来计算,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5,居世界之首。10月14日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被认为是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在江西赣州解放街道下岗职工杨福生家里,胡锦涛说:"你们家两口子都下了岗,生活遇到困难,作为总书记,我感到歉疚。" 非典时期离京赴疫区一线 4月中旬,还在非典传言纷纷时,胡锦涛来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们既为一些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感到揪心,又为广大医护人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患者恢复健康而感到欣慰。" 4月20日后,防治非典工作进入全新阶段。胡锦涛到天津与四川考察非典防治工作。在四川宜宾市菜坝镇卫生院,胡锦涛一连提出14个问题,其专业、细致程度,令医院有关人员感到"简直就是一场特殊的考试"。 香港报刊评论说,胡锦涛的出行鼓舞了国人抗击非典的信心,树立了"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形象。 潜艇和飞船 胡锦涛对遇难官兵家属说:"遇难官兵既是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胡锦涛在飞船发射现场说:"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 胡锦涛主席的7国之行 外界评论说,胡锦涛以轻松而积极的姿态展现着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性格与外交风貌 胡锦涛成为国家元首后两次出访,共行走7个国家,与美俄法等大国及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进行广泛会晤。 普京家中作客 胡锦涛的首次出访选择了莫斯科,极具地缘政治意味。他首先来到了普京的家中。尚未正式会谈,先到家中作客,这样的礼遇在俄罗斯外交活动中十分鲜见。 俄罗斯之行为胡锦涛外交风格打下了务实与理性的基调,显示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外交工作的新局面:高度重视周边国家,并把扩大与大国的共识,作为关键。 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上,胡锦涛强调,国际社会应该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帮助它们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评论认为,中国把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了外交的基础。 饶有兴味的是,胡锦涛的首次出访,就取消了送别仪式,随行人员数量也大大减少。 "老练而成熟的角色" 胡锦涛上任之后的两次出访,均行走于多极与单极之间,并带有不同程度的危机公关性质。 欧亚之行正值中国大规模爆发非典疫情的一个多月之后,国际舆论对中国十分不利。胡锦涛尽力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上,除了峰会主人希拉克以外,布什在埃维昂安排的惟一一次会见便是中美元首的晤谈。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 胡锦涛的澳大利亚之行,不但取得了经济合作上的成果,还使霍华德总理理解了中国对人民币汇率不宜立即自由浮动的政策,并且公开表示支持这一政策。霍华德是西方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作此表示的。 胡锦涛出访,还在伊拉克、朝核、反恐、多边贸易、人权、台湾……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上增进了与不同国家领导人的共识与理解。 《时代》周刊:"在胡锦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越来越老练和成熟的角色。" 主动接近媒体 在出访中,胡锦涛不断主动接触海内外媒体,展现了自信和开放的形象。 在APEC会议期间,胡锦涛召开记者会,会上,胡锦涛不回避任何问题,侃侃而谈。在访问途中,他也尽可能回答"堵截"他的香港记者的提问。 《香港商报》:"经过连续多天紧凑的APEC会议行程,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记者会上仍不忘风趣地和记者开玩笑。谈及处理非典的时候,令人感觉其由心而发,尽显其感性的一面。" 美联社:"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在等待着与这位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会面。" 声明:《瞭望东方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