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对撞“央视报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8日00:49 郑州晚报 | |
晚报记者郑志刚尹海涛 王育杰有近一周时间没睡好觉了。他的压力来自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近期播发的一期节目。 在这期节目中,有他接受央视采访时的谈话镜头。但这些面对万千观众的话,和他当 这期节目的核心观点是:今年渭河洪灾是三门峡水库造成的。而王育杰说,自己在采访现场谈话的主要意思是“渭河洪灾的根本原因不是三门峡水库”。作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水情分析科科长,王育杰深感委屈。 和王育杰同感委屈的,还有黄河水利委员会潼关水文站站长韩峰、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水库调度科科长张冠军。他们也接受了央视的采访。 “一个在我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的水利枢纽工程,被中央电视台这样报道,我们全局职工很不理解。”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副局长刘红宾对记者说。 事情缘起央视节目不符事实? 今年八九月份,渭河流域发生了近50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直接经济损失惊人。 2003年10月31日21时30分,央视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发了题为《张光斗抨击设计错渭河灾起三门峡》的报道。该节目播出后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这期节目的核心观点是:因为不可弥补的设计缺陷及经济利益(发电)驱动,常年保持高水位的三门峡水库使潼关高程淤高,进而使渭河泥沙严重淤积、河床抬升,最终导致了今年“小水大灾”的痛心局面。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在节目中“主张三门峡水电站废弃,放掉(水),不要(发电)了”。 为澄清事实,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水情分析科科长王育杰埋头赶写了1.6万余字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历史功过、现状及所处重要地位》文章。文中称:众所周知,黄河“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4座水库联合调度”格局,已成为黄河下游防洪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样一个40多年来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水利枢纽工程,却遭到极少数几个专家缺乏充分依据的断然否定,问题出在哪里? 王育杰的说法和央视观点截然相反:渭河洪灾不是三门峡水库引起的,废弃三门峡工程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办公室主任乐金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渭河洪灾和三门峡水库是两码子事。 碰撞一潼关高程和三门峡水库之间的关系 央视(中央电视台):渭河在潼关入黄河。如果潼关水位高的话,渭河流速就会减慢,泥沙就容易淤积。而决定潼关水位高低的,是它东面100多公里处的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位越高,潼关的黄河水流也就越慢,泥沙淤积就会越严重,潼关水位也会变得更高。 潼关高程是水利学的一个名词,表示黄河在陕西潼关的水位高度。如果黄河水位高,渭河水流就会变慢,水中携带的泥沙就会大量沉淀,严重淤积。可以说,渭河淤积是否严重,关键要看潼关一带的黄河水位是高还是低。 为什么三门峡水库要维持高水位?因为水位的高低决定着发电量的多少。可以说,三门峡水库的水位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一道生死线。 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三门峡水库在上世纪60年代初“蓄水拦沙”高水位运用,库区淤积严重,曾使潼关高程加剧。但从2001年起,水位降到最低临界水位320.5米以下,已避免水库运用对潼关高程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1993年后,潼关高程并不是随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的降低而降低,而是升高或居高不下。决定潼关水位高低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来水来沙,二是水库运用。水库建库初期(1960年9月到1962年3月),潼关高程在短时期内的大幅度抬升,主要是受水库高水位蓄水影响。之后,水库运用方式不断调整,最高运用水位不断降低,目前的运用水位已对潼关高程不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潼关高程的抬升,主要是因为潼关以上来水来沙急剧减少,尤其是汛期洪水量级的减小和洪水持续时间的减少,降低了水流对潼关的冲刷作用所致。 上世纪80年代初,渭河下游平滩流量每秒4000立方米左右。1986年后,渭河下游每秒2000立方米以上流量出现极少。这不但使渭河造床能力显著下降,河道产生严重萎缩,还使渭河下游华县站年均含沙量显著提高,最终导致渭河下游和潼关河段沿程淤积加重,潼关高程逐步升高。 322.2米到320.5米,是三门峡水库运用对潼关高程有间接影响的临界水位。低于此水位,则回水末端远离潼关河段。继续大幅度降低水库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将失去实际意义。 碰撞二今年渭河洪灾成因 央视:张光斗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为了发电,水库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使得上游地区特别是陕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积严重。上游渭河的泥沙下不来,进不到黄河河道,到下面来,所以渭河的河床都抬高了。渭河的河床抬高以后,堤防修起了以后,就麻烦了,泄冲就出堤坝来了。今年洪水大了,水就出堤坝来了。 三门峡水库:今年汛期渭河下游灾情,和潼关高程基本无关,也不是最近若干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和运用指标造成的。将渭河洪灾直接定性为三门峡水库造成的,是非常错误的。 造成渭河洪灾的根本原因有六个:1.渭河近十几年来由于汛期洪水量的大幅减少,使下游河道主槽萎缩,河床普遍淤积抬高,降低了洪水挟沙能力和对河道的冲刷能力;2.洪灾决口全部为漏洞、裂缝等引起的溃决,说明防洪工程质量差,防洪减灾体系不健全;3.今年汛期渭河下游连续出现6次洪峰,致使堤防经过长时间高水位浸泡,抗洪能力减弱;4.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给抢险工作造成困难;5.缺乏抗御长历时大洪水的实战经验;6.成片的阻水农作物,壅高水位,加重了防洪负担,减缓了流速,延长了洪水偎堤时间。 碰撞三三门峡水库改建、减淤的举措和效果 央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泥沙问题,三门峡水库刚投入运行,就出现了严重淤积问题。1964年和1969年,水库先后进行了两次改建,主要是增设泄流排沙的通道,以缓解淤积程度。但即使这样,三门峡上游的淤积问题,还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三门峡水库:1973到1986年,一般条件下,水库非汛期最高水位按326米控制,通过“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成功实现了库区冲淤平衡和潼关高程相对稳定。1986年后,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汛期入库洪水量大幅减少,而潼关高程却还像修建水库前一样呈上升态势。为此,黄委会和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积极主动采取了多项措施。 1.1990年,在已打开8个导流底孔的基础上,又打开两个,加大枢纽泄流规模;2.1993年开始,水库非汛期实际最高运用水位基本上按322米控制,使水库运用不对潼关至古朵河段产生回水淤积影响;3.1996年后,逐年进行潼关河段清淤并逐步加大力度;4.2000年前开两个底孔,至此,12个导流底孔全部打开;5.2001年起,实际最高防凌、春灌运用水位基本按不超过320.5米控制;6.今年实施东垆湾裁弯取直工程,缩短河道长度约10公里。 以上措施,已最大限度为降低潼关高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碰撞四对待三门峡水库的态度 央视:我国水利界专家张光斗向水利部呼吁,希望三门峡水利枢纽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 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废弃水库,将打乱黄河下游的防洪整体部署。经过40多年运用,库周已形成了依托水库发展的工农业生产新格局,库区也形成了依托水库而成的生态链。目前水库“蓄清排浑”运用,非汛期适当蓄水,汛期“洪水排沙,平水发电”,洪水期间打开所有闸门排沙,平水小流量时维持最低发电水位运用。况且,水库已成为库区,特别是潼关以下两岸工农业经济发展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供水水源。如果无理要求三门峡水库畅泄或降低运用水位,将给库区两岸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灾难性问题。 今年10月份,由水利部科技委组织的“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研讨会”上,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近十几年来,潼关高程持续上升和渭河下游淤积的主要原因,是汛期洪水量大幅减少所致,与当前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及指标基本无关。水库畅泄运用对降低潼关高程尽管有利,但作用不大或者不明显。同时,这样做会给下游山西、河南、山东部分地区,带来不少新的危害和损失。所以综观起来是利小害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