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运营机制面临洗牌:出租车顽疾难除患在管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8日08:02 黑龙江日报 | |
本报记者 卢军 张晓荭 “打的不找零,口无遮拦脏话连篇,哈尔滨市出租车驾驶员这些‘顽疾’在其它城市很少见。”读者吕先生近日到上海、苏州旅游归来,外地的出租车服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慨,外地出租车服务水平比较高,驾驶员也没有哈市的司机这样辛苦。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哈市出租车服务存在的这些老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服务不够职业化 近几年来哈市出租车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不过,与上海等一些旅游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特有的问题,一些方面的差距还很突出。 首当其冲的是驾驶员不够职业化。司机从着装到服务,都十分随意,车内不够清洁,部分出租车座套总是灰乎乎、皱巴巴的,让顾客心头很不舒服。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大部分驾驶员都对“当着乘客抽烟”、“当着乘客随意骂脏话”等问题不在意。 交接班时间拒载、节假日挑乘客、多收费等陋习也给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和出租车行业抹了黑。 工作环境难尽人意 一方面是服务水平难以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哈市的出租车驾驶员似乎也不轻松。一位出租车驾驶员对记者诉苦:“我们开的是辛苦车,挣的是辛苦钱。” 不管刮风下雨,出租车驾驶员们早出晚归,工作时间长达1012个小时,碰上业务不好,还要倒贴钱给车老板。由于压力大,很多人常年没有节假日。 据了解,包括加油等费用,哈市每台出租车一天的费用约为200余元,比起一些沿海城市来并不高。但由于价格水平和消费水平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的哥”每天的工作都不轻松。 记者发现,驾驶员与同行交谈时的话题常常是对费用的担忧。在一些背街小巷里的大排档,三五元一顿的快餐是驾驶员朋友的家常便饭,不敢多喝水,以免找不到厕所。工作环境不佳,的确使部分出租车驾驶员心存怨气。 “的哥”跑得辛苦,回报却并不丰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这直接导致了出租车驾驶员的流动性很大。在上海,出租车驾驶员的从业时间平均在9年左右。但在哈市,开了9年出租车还没打退堂鼓的驾驶员,数量很少。 传统运营机制面临洗牌 目前哈市出租车行业采用的是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通行的运营机制——出租车公司有指标,车主掏钱买车买经营权,出租车公司管车主,车主管驾驶员。这一机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所有风险都转嫁到了驾驶员身上,公司和车主旱涝保收,“坐地收租”。 从服务上来说,不少出租车公司仅10来个员工,忙“收租”都忙不过来,加强服务自然难腾出精力来。 一位车老板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出资20多万元买了经营权,心急火燎的当然是尽快收回投资。 一位驾驶员则坦言:每天马不停蹄地跑,尽快挣够费用是首要任务,哪还有闲心顾及改进服务? 怎样提高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平?哈市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改革措施。“首先是硬件设施在改进,出租车的清洁洗涤等附加服务更加规范,GPS、机打发票等一些先进设备开始进入出租车行业。”哈市交通局出租车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春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海已经实现出租汽车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采取规范出租车经营权的出让、转让,改变投资与风险严重不对应的问题,让经营者和员工的风险实现合理分配,解决了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劳动保障等后顾之忧,推动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稳定驾驶员队伍,改善驾驶员的生存状况。北京则改变出租车从业人员松散性管理,让他们都成为企业的员工,但是也是计件式酬劳。哈尔滨目前已经解决了出租车司机入厕难和吃饭难的问题,由管理部门负责标出一张全市公厕图,还有4个就餐定点餐厅,大大改善了驾驶员的生存状况。在经营改革上,哈市也在借鉴两个城市的管理,搞了一套管理运营模式和服务规范和程序,但由于两城市的做法各有利弊,前者是企业投入太大,后者出租车磨损浪费严重,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由于缺乏监督,加之出租车每天大量接送市内外的客人,使得管理有些失控。他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力争让出租车驾驶员从朝不保夕的打工者,成为一个拥有起码的安定感和福利保障的企业职工;从一天到晚叫苦叫累想换职业,变为倍加珍惜手中的工作。(黑龙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