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粮食安全应重市场调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8日11:27 国际金融报 | |
相关专题:< 新浪评论专题 > 作者:乔其兴 说粮食是经济的命脉,仍不足以表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粮食安全像水和空气不可或缺一样,已经超出经济安全的范畴。进入10月份以来,全国粮食以及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价格明显上涨,此时应入市干预平抑粮价,还是听其自便随行就市,自然会有一番争论。 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向来不容置疑,正所谓“家里有粮,心里不慌”。但百姓家里的粮食库存与官方粮食储备还有一些不同。中国粮食库存在1980年约占年度粮食总消费的60%,至199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20%,然后在2000年快速下降,2003年末估计为70%。 官方粮食储备需要以征购或收购的方式进货,如果粮食储备增加,自然相当于增加粮食总需求,而总需求的增加会刺激粮价攀升,进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总供给增加。当总供给增加到足以消化粮食消费和粮食储备的增量时,粮价开始下跌。这时,就市场信号而言,粮食储备的重要性降低了。随着粮食供给风险的降低以及逐渐抬高的储备成本压力,粮食储备库开始向市场抛售储备粮。其结果自然相当于扩大总供给,使粮价加速滑落,进而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如上分析表明,操作稍有不慎,粮食储备便会起到“追涨杀跌”的负面作用。不无巧合的是,1998年以来的粮食市场走势,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一分析有些相近。 宋国青教授的研究表明,国内粮食总消费的价格弹性约为0.15-0.2。也就是说,如果粮价上升1倍,总消费只会减少15%-20%。在粮食消费的价格弹性很小的情况下,左右粮食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便是粮食的供给弹性。 粮食供给弹性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便是粮食生产的“长周期特征”。在今天,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单位土地面积粮食产量的价格弹性正在下降。也就是说,当粮价上涨时,每亩土地粮食产量提高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产量的提高只能通过增加种植面积。而增加种植面积的途径有二:其一是开垦荒山、荒坡,增加耕地面积;其二是熟地的种植替代———例如,不种果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改种粮食作物。 在环保要求日渐提高、退耕还林正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通过第一种途径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小。这样,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主要途径就要依靠熟地的种植替代。而熟地的种植替代具有典型的长周期特征。 在湖南省安乡县几万亩优质耕地上,正茁壮成长着一排排杨树。据农产品研究专家分析,七年成长期过后,再想把林地恢复为耕地,没有三、四年的工夫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市场发出“种粮食赚钱”的信号到市场最终出现供需变化,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便是粮食供给的长周期特征。 良田不能种树,虽然在《土地管理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但细心的人们也许会发现,当市场收益信号明显不对称时,“监管”和“执法”便会构成与农民利益的冲突。因此,在恰当的时间提前发出正确的市场信号,以校正农民的远期收益预期,相对于严厉的监管更加有效。这便是市场调节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入10月份以来的粮价上涨仍不够充分。因此,此时选择入市干预平抑粮价也许并不明智。 印尼APP纸业进入中国之后掀起了一股纸浆林种植热潮。当林木需求大幅增加时,便会产生粮食用地与纸浆林用地之间的矛盾。如果法规与市场信号偏离,监管的效力是相当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减少此类项目的审批,同时以直接扩大纸产品进口来消化纸浆林用地与粮食用地之间的矛盾,对于粮食安全和市场平衡或许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人口在未来一个时期持续增加,而环保要求和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越来越强的刚性约束,在2010年前后,国内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将会非常突出。届时,中国粮食需求将会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举足轻重的风向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