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行再融资60亿 可转债引股市波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9日14:24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 许凯/报道 招商银行可转债风波未平,市场风云再起。2003年11月10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向市场公布发行不超过60亿人民币的再融资公告。 消息传出当天,前一阶段有出色表现的钢铁、石化、汽车、电力等主流品种出现回调 “浦发行的做法,在前有招行、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是不明智的行为。”天同基金的章劲松说。 决议一出即遭反击 浦发行一脸无奈 “在弱市当中发行可转债,对于投资者来说又多了一个好的投资渠道。投资可转债不仅有每年递增的债券收益,而且还有转股期到之后可能面临的股本溢价这样的预期。”海融证券研究中心高级证券分析师程希哲说。 而就浦发行自身业绩而言,万国测评分析师王飞认为:“浦发行为典型的绩优蓝筹金融股,颇受外资青睐。公司资质良好,历次募资也较好地支持了公司发展。”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浦发行收益良好。2003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57亿元、同比增长21.3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3.91亿元,同比增长51.86%;净利润6.57亿元,同比增长21.44%。2003年1-9月,浦发行每股收益0.276元,净资产收益率达9.39%。 如此绩优蓝筹金融股,却遭到市场的强烈排斥,确实让人颇为不解。“长江电力马上上市,在本来资金就不多的市场当中,浦发行扩容抽血,自然会引起投资者强烈反响,他们选择的策略就是对这类股票避而远之。”海融证券程希哲认为。 另一个导致浦发行遭遇强烈反响的原因是“招行可转债”风波带来的负面影响。“年初,民生银行增发可转债,引起市场追捧。而半年后就风云大变,浦发行仅仅是股东大会决议,就遭到市场迅即反击。招行可转债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发行可转债和增发、配股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对股权的稀释稍稍慢一些。都是上市公司在‘圈钱’,受到抗议也很正常。”刘军分析说。 刘军的分析也为浦发行方面所认可,浦发行董事长办公室董姓负责人也承认“受到招行可转债事件的影响”。 浦发为何老缺钱? 竞争所迫 浦发行1999年9月上市以来,已经两次通过增发募集资金。2001年8月4日,浦发行刊登公告,增发新股募集约50亿元的资金。2003年1月3日,浦发行再次增发A股3亿股,募集资金25.35亿元。 不仅是浦发行,其他银行也纷纷上市融资。2003年2月,民生银行发行40亿元可转债;2003年10月,招商银行发行不超过100亿元可转债议案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银行股频频融资,是不是真的缺乏资金?海通证券刘军认为,相比其他股,银行股的业绩和收益能力还不错,银行股本身并不缺乏资金。据2003年半年报,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A股64个二级行业中名列第8位,毛利率高居第6名,而销售净利率在64个行业中处于第11名。三项指标均远高于A股市场的平均水平。 那么,原因到底何在呢?“这些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谁先把规模做大就先占据优胜。从境外情况看,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严格的要求,而国内很多银行还没有达到,所以需要再融资来补充资本充足率。”招商证券分析师余雷分析认为。 出于竞争压力,今年以来不少上市银行为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拼命融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上市银行的存贷份额虽然还不到整个市场的5%,但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其经营增长已经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也是为了争夺更多的优质客户,争夺的前提就是核心资本雄厚。而目前对浦发行来说,扩大规模就不得不增大存贷款量,相应地就要补充资本充足率,而这一要求迫使我们扩大融资。”浦发行董事长办公室董先生说。 “银行股之所以急于再融资,是因为目前商业银行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业务发展需要迅速扩大规模。”余雷认为,“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的高速扩张,风险资产不断增加,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断被稀释。目前两市上市的银行股有深发展、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5家。与几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这些银行均属于规模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8%的资本充足率 银行股遭遇的“软肋” “发行可转债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充足率。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资本充足率为8.46%,已到8%的临界点,不得已只好再融资。”董先生对记者说。 据资料显示,由于资产、贷款增长过快,浦发行的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2000年底、2001年底、2002年底、2003年中期,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5%、11.27%、8.54%、8.30%。尽管2003年初刚完成增发,但半年之后,资本充足率仍然接近于8%底线。资本充足率不断接近底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贷款的迅速增加。2003年上半年,浦发银行贷款增加了562亿元。 对浦发行的解释,部分业界人士表示认同。“为了不影响业务的开展,也为了能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务中站稳脚跟,他们只好选择再融资。”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这一说法得到万国测评分析师王飞的认可:浦发行网点不断增多,业务不断拓展,尤其是资产、贷款增长过快,公司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目前已接近于央行以及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底线,因此公司发行可转债将是必然之选。 据记者了解,8%的资本充足率是诸多银行股所遭遇的软肋。据资料显示,民生银行在2001年上半年、2002年上半年及2003年上半年,其资本充足率依次为12.7%、8.54%、7.11%。而可转债募集来的资金并未进入资本金,目前其7.11%的资本充足率将直接制约民生银行下半年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的开展。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股也有着类似的特征。 选择可转债 不得已而为之 据了解,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潜在途径大致有:财政注资、利润留成、增资扩股、发行股票(包括发行优先股)、发行金融可转换债、发行长期(或永久)金融债券或者特别金融债券。其中,资本性金融债券一般分为三类,可转换金融债券、永久性金融债券和普通次级金融债券。 “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不愿发行永久性金融债券,因为否则银行要承受永久性利息支付压力。银行更倾向于发行可转换债券或者普通次级金融债券。”一业内人士分析说。 “银行股纷纷选择可转债,是有其原因的。首先,可转债在弱市中很有好处,不容易受到人们的抛弃。因为其首先是种债券,只要是债券,上市公司就有还本的义务;其次,对主承销商而言,风险相应减少,不会面临被配成大股东的风险;最后,对上市公司而言,股权容易被稀释,可转债也具有隐蔽性,不容易受到市场排斥。”刘军分析。 “今后三五年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决定银行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但是,商业银行现有的自我资本积累不能适应资产规模高速发展的需求,而国内商业银行募集资本的其他途径非常有限,如次级债的发行虽然对银行非常有利,但目前还没有相关法规出台。” 益邦投资分析师卢伟强说。 这一说法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范建军的认可。他认为,在我国股票市场全流通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应该鼓励银行发行普通次级金融债券,控制可转换金融债券的发行。“尽快出台关于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管理办法,规范并鼓励股份制银行和部分业绩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普通次级金融债券来补充资本金。”他说。 “银行类上市公司在再融资的方式尤其是规模上,还是值得商榷的。在再融资方式上,目前主要有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发和配股三种方式,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对于流通股东而言,配股是最佳的方案,而对于非流通股东而言,则增发是最佳的方案。采取发行可转换公司债的方式是一个折中的选择,对市场的冲击相对也要小一些。”余雷认为。 银行融资 不能是圈钱 据了解,银行股再融资导致基金对其敬而远之,招商银行由二季度基金重仓股第一位下跌到第六位,而浦发银行则被基金赶出了前十大基金重仓股的行列,民生银行也多被减持。更惨的是,华夏银行上市后并没有基金加仓,仅3家基金合计持仓150万股。进入三季度后,基金更是加快撤退的步伐。各银行股持股人数大幅增加,股价逐日下移。 面对市场的强烈反对,有消息说招商银行迫于压力,在出台的新方案中,已经把原有100亿的融资额度做了调整,维持在60—70亿元左右。 “其实,出现市场对抗银行股的境况,其根源在于大股东与流通股东的不平等。然而上市公司无视股东和基金的反映。”刘军说。 有消息说,浦发银行早就在做发行可转债预案时就与基金有过沟通。天同基金管理公司章劲松对此加以否认,“他们没有和我们联系。站在投资者角度而言,上市公司应照顾中小股东的利益,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照顾。” “我觉得,银行增发,不能简单停留在‘圈钱’上。”章劲松说。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