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朱如曾在挑战什么样的“风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1日09:0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开始我觉得这个东西打个电话就应该解决的……”朱先生这话,让人听了怎么都觉得不是个滋味 最近,江苏“高考错题风波”波澜再起,将朱如曾这位原本不为圈外人所知的中科院力学所专家,一次次地推到了大众的面前。而透视事件的前前后后,在笔者看来,他为了“讨个说法”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实则使得他无意中扮演了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角色。 那么,他所挑战的“风车”又是什么样的呢?近日,朱先生接受记者采访,坦然地叙述了他介入这场始料不及的纠错纷争的缘起,以及与有关部门和专家屡次沟通、讨论乃至针锋相对的辩论等过程(见11月18日《新京报》)。 细读这篇题为《高考试题纠错我没有败》的长篇专访,笔者渐渐琢磨清楚他所挑战的“风车”是由下面几个部件构成的: 首先是一些专家的面子。据说,“虽然是一个明明白白的错误,而且是个连中学生都能判断出来的错误”,但是专家们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这种自我护短的决心之坚定,是朱先生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一些学术界专家也存在维护同行面子的思想,认为:“都是一个圈内的人,既然出题的人没说自己的题是错的,别的人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去得罪这个人呢?” 其次是相关部门的官僚习气。据报道,有关部门一直并不认为这个事情有多大,更不会想到后来会将小事情闹成大问题,所以才会施展出闪躲腾挪之术,希望靠拖延、打马虎眼等手段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借口要办的事情太多,不愿意就这道题的对错表态,更不同意朱先生提出的开听证会的要求。 第三是习惯性思维。也就是说一些人喜欢把纯粹的技术问题上纲上线到政治问题的高度,害怕承认错误会带来不良影响。报道中提到,一位参加认证的专家就说,他其实也认为这道题是错的,但因为这已超出纯粹的学术问题范畴而成为影响很大的政治问题,所以才坚持不承认错误。 第四是仲裁的程序。正如朱先生所言,如此高等的专家,面对如此初等的问题,鉴别上出现错误应该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要不说假话,鉴定就一定准确。但几次论证都是主管部门组织的,也就是说自己组织专家论证自己出的题目是否正确,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自然不尽合理。 已过耳顺之年的朱如曾先生显然还没有修炼出足够的“智慧”,因为他根本“没预计到这么复杂”,只是凭着一颗求真、负责之心,就挺起学术道德和学术良知的长矛,勇敢地冲向那深不可测的“大风车”,一番拼杀筋疲力尽过后,才猛然发现大大低估了这部“风车”的力量。 面对记者的提问,朱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开始我觉得这个东西打个电话就应该解决的……”这话,让人听了,怎么都觉得不是个滋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