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生态化变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1日14:05 观察与思考 | |
■观察记者 徐友龙 浙江省10月27日下发的《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稿,将建设生态省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列入考核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意味着浙江各地必然开始更自觉地把"绿色GDP"、"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至经济发展的始终,浙江经济社会 生态省建设列入政绩 董风高兴地告诉观察记者:"生态省建设的开始,尤其是日前出台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我们环保局的工作开展是最为有利的!" 董是浙江省环保局污染控制处的一位副处长。 2003年10月27日,一份由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用来考核和评价各设区市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推进进度的《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向各有关部门下发,收到该文件的浙江省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张国强表示:"这次还是征求意见稿,但基本上应该是定下来了,因为各个评价指标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了。" 作为中国第5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今年5月份成立的"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任组长,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任常务副组长,副组长由省委常委、秘书长张曦和副省长巴音朝鲁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了浙江省26个部门的厅级干部,其阵容可谓超级强大。创建生态省已经是"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自然也成了浙江党政部门的工作重心,其目的就是要花20年的时间,"把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省份"。 而由此目的又可见,"'生态省'是一个内容覆盖环境、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支撑(文化和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庞大工程,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仅指生态环境。"浙江省委政研室的张国强这样解释他的理解,"因此这是个相当宽泛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抓手,其能否落到实处也是大家疑虑过的。"但试行的《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显然成了浙江创建生态省的一个关键"抓手"。 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年度考核和任期(2003-2007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又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年度(任期)建设工作进展考核两个层次,所占基本分的分值分别是20分和80分,从分值上可看出对生态省建设的重大倾斜。在本届政府"任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中,记者看到其考核内容包括了"年人均GDP增长率"、"年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4项传统的考核因素;而2003-2007年任期(生态省建设--记者注)工作考核指标则涵盖了"生态县(市、区)基本达标数"、"通过ISO14000认证(环境认证--记者注)单位数"、"绿色饭店数"、"绿色学校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实施'下山脱贫生态移民'工程的人数"、"计划生育率"等共39项指标。从内容上看,这基本上是浙江省在今年8月8日下发的《2003-2007年生态省建设省市长目标责任书》内容的一个具体的计分考核。 将生态省创建工作和政府、干部的政绩用分数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考核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浙江省的政府部门结束一贯来全国通行的从传统经济指标考核成绩的历史,而开始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与今年4月初的一份"加快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政策建议"意见一致,由张国强等执笔的省委政研室的这份建议中指出,应该"把生态省建设任务纳入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省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列为评价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对不重视环保和生态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予以否决……" 建议同时指出,"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际上,作为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情况的规范性文本,中国当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03年开始实施的新体系,已经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了,但显然还有待完善之处。很多人关心,浙江以及其他四省试点创建生态省后,肯定会加大保护生态的财政投入,同时在一定阶段的产业调整和整治中,也会相对削弱经济总量,而现行的核算体系难以反映出生态化的浙江经济水平,以后会不会用更新的核算体系来代替呢? 张国强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过在当前,'生态省'仍然处于一个可定性而难以科学定量的领域。"杭州市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的王处长认为,"我们几乎是不可能计算出一个具体的环境投资或破坏经济的可量化的价值,比如某个区投入1亿元用于环境整治,那么这个区的总量就少掉了1个亿,然而我们难以计算这个行为会在当前和将来产生多少效益。"所以,作为基层领导,王处长认为,建立绿色GDP概念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现在还不成熟。"但生态省考核评价体系的出台,也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有益探索。"张国强指出。 董风的感觉则更直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过去一段时间好像是一对矛盾,各地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惜牺牲环境代价的情况,有关环保部门的工作开展打不开局面。"而创建生态省工作开展后,董认为"情势有了很大改变,各地开始更多地考虑环境质量因素。可以肯定,把生态省工作与地方的成绩结合在一起考核,将促使各地主动地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受力的协调。" 事实证明,生态省建设开展以来,浙江各地的生态建设拉开了帷幕,有些已经取得不菲业绩,首批全国生态示范区之一的浙江临安市就是一例。 " 一个县域的生态梦想 十月,采访车行进在横穿临安全境的杭昱公路两侧,目光所及,4万亩生态农业基地和周边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颇为壮观。 10月26日,刚刚结束意在"展示新型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森林博览会,临安市又一场宣传活动正在拉开序幕,那就是"十月的阳光--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广场电视直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宣传活动还是临安经过较大的努力才争取来的,好几个县级市都希望把省里的这个活动拉过去呢!"临安市一位部门领导私下里对记者说,"我们搭在浙江林学院的舞台就花了30万元,这在临安足可以办一所希望小学。" 临安地处浙江西北部,是浙江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其中86%是山地,也是长江三角洲上距上海、杭州、南京等大都市最近的山区市。而这几年最值得骄傲的还有一组数据则是:74.9%的森林覆盖率。在临安,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生态",因此,当浙江创建生态省的工作大张旗鼓开展时,这个生态示范区便更明确地把生态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愿放弃任何可借"生态省"有关活动给临安扬名的机会。 10月26日的现场直播活动中,在回答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宏民"临安如何定位自己"时,中共临安市委书记王坚的回答是:"要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这三个目标正是临安市在今年的"党代会"和"人代会"上,结合"绿色浙江"和"生态省"战略而定下来的新的发展载体。在一个县级市,两大会议所定的战略及其内容,也自然成了每个政府官员熟悉的必修课。 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浙江省,提出"休闲度假胜地"的,不仅仅只有临安市,但能像临安这样,在今年"非典"时期仍能使各大宾馆、饭店的客房入住率和就餐率均超过60%的,实在很少。临安旅游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处于长三角中心的地理优势外,根本上是由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决定的,2002年,该市18个旅游景区、景点全年接待游客达2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经过临安人的苦心经营,临安的旅游业已经从主动的"导向性产业"转变为可观的"支柱产业"。据悉,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临安市创新性地通过"私人可租赁和开发旅游景点"的形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临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晓告诉记者:"通过边收益,边投入,进而以旅游业综合收入的增长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临安的旅游经济与生态已经进入高速、良性发展的循环境界。"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临安市政府招待参加26日"十月阳光"活动嘉宾的用餐、下榻饭店里,当天就有3对新人同时举行婚礼,门口热闹的接待场面,多少让来自浙江各地的嘉宾无以适从,中午用餐时,浙江环保局宣教中心的一位副主任就差点错入婚宴。在拥有11家星级饭店的县级市,再出现这样的热闹场面,其服务业的繁荣可见一斑。当记者将这个小插曲告诉周晓时,也从他口中得知了临安政府已经定下来的一个发展规划:就是要在三四年内建5座四星或五星级的酒店,以吸引来临安的游客能住下来、留下来,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临安城东,计划投资6亿元的"临安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已于2002年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也已开工;与此同时,据临安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朱关根介绍:"投资1个亿、设在临安经济开发区的'青山污水处理厂'也即将在11月底投入使用,临安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正在加强"。当然,环保设施只是一方面,生态省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则是产业结构的选择和调整,临安市对其工业发展的定位是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其"特色"之处就是以"加工业"为主。 临安目前的工业已形成电缆、电子、丝绸轻纺、医药(中药为主)和农特产品加工五大行业,拥有万马、锦江、天目、天屹、天松、锦都和华兴等一批集团型企业,这些企业和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少,污染排放量少,与"生态省"背景下的工业发展要求贴近,可在临安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方面,临安已经取得非常的成绩,当地农业部门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市始建竹、木、茶、桑、果、药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并逐步形成了"东竹西果、北药南桑"的特色高效商品林基地,田、地、山开发走上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生共长的发展轨道。临安市也成为浙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发展的缩影。 " 变传统经济为循环经济 关于创建生态省的各种论述中,有一句经典论述总在各级官员和研究者中提及,那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浙江省有关专家在总书记的发言中概括出三个要点,即"循环经济"、"最有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排放"和"增长不等于发展"。这三个一脉相承的要点也是"生态省"背景下经济建设的精髓。 浙江省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资源处)处长王伟民认为,"资源处是省经贸委与生态省建设关系最密切、唯一直接为生态省建设服务的部门。"因为资源处的10项工作职责,作一个简单的概括,就是推进企业"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因此在此次浙江创建生态省工作中,该委资源处的主要工作是在2003-2007年任期内创建153个左右的 "绿色企业",同时根据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每年审核100家清洁生产企业。王伟民指出:"前者工作开展起来较容易,但做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在目前的难度实在很大。" 资源处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可作为空间在于,据科学结论,"经济发展中,15%-20%的能源耗费和污染物的排放,可以通过企业管理的改善、制度的健全得以解决。"资源处鼓励企业、尤其是要求耗能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提请社会中介机构考察其产品从设计开始,到各个生产环节、再到产品报废的整个链条,对其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毛病诊断",进而按照中介机构和资源处的意见改进。王伟民解释认为:"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需要政府、有实力的中介机构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努力,这里的关键,就是在认识上重视清洁生产,政府和企业都要接受'增长不等于发展'理念,其次是在技术上、资金上加以支撑。" 而浙江省环保局污控处的董风从自己的工作角度出发,认为解决目前存在的废弃物过量排放的关键是企业资金和技术,再是认识问题。"比如有些涉及纸浆、电镀、制革、印染、炼油等污染敏感产业,企业为了节省资金,就可能不上环保处理装置,或有装置而不启动,个别地方政府明知废弃物排放超标,却顾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姑息。"董风说,"但创建生态省工作开展以来,情况有了很大转变,现在当地政府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跟我们环保部门一样积极。" 据浙江大学环境系一位环境评估专家介绍,作为企业上马一项工程的必要条件,过去的程序是社会中介机构--环境评估机构作"关于企业对当地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把污染降到最低"等内容的环境评估报告,环保部门认可后就可以上马。但现在的程序有了改变,如这位专家刚刚为浙江台州市一家大型电镀企业作环境评估时,当地政府就在之前增加了一项程序,举行由市长牵头的论证会,讨论该类企业是否属于当地环境允许引进的产业,统一意见后由市长签字负责,然后再请环评机构作具体的评估,显然较过去严格很多。这也是浙江对生态省建设进行功能分区后,各地严格执行的一个实例。 专家认为,严格企业上马程序,对全省进行功能分区,推进清洁生产,这些工作的动态变局都是创建生态省的应有之义,而其目的,从经济的角度看,则是引导浙江从"传统经济"转向"循环经济"。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撰文指出:"我国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仅仅处于辽宁和贵阳等省市的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浙江围绕着生态省的一系列变局则已开始付诸实践。浙江省社科院张叶教授指出:"根据生态经济学'食物链'原理设计的循环经济模式,是浙江经济生态化变局的梦想所在,是浙江和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途径的必然选择,将使走向世界的'浙江制造'更具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