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路769号66年前上海的慰安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2日08:21 东方网-上海青年报 | |
本报讯 (记者 吴晓青) 万安路斜塘河桥下的左面,万安路769号———这座极不起眼的暗红色的两层木板矮楼房静静守候在苏州河边,66年前的它曾经见证了历史上慰安妇最痛苦的一页:在隔壁居住了73年的张慧珠老人告诉记者,1937年日军入侵时她只有7岁,印象中在万安路上设有两家慰安所,当时只挂了一块标有“慰问所”的木牌,769号里共住了十多个穿旗袍的中国女人,百 如今的张慧珠老人利用自家的街面房开出了烟纸店,记者在现场看见,一缕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暗红色的厢房木板上,不到一米的楼梯只能容一人行走。在这里,幼时的张慧珠常常能听见隔壁的叫骂声和哭泣声。老人回忆,1937年的日本陆军就是从宝山攻进市区的,激烈的淞沪战争就是发生在不远处,驻扎在场中路的日军部队强占她家的房子为仓库。张惠珠说,平时晚上到769号来的,都是配有长刀的军官,星期日“光顾”此地的都是士兵,最多时一天竟有一百多人,而当年这座房子的主人张秀题一家都逃难到了市区租界区了。 半个多世纪前,这座二层楼房是张秀题老人的家族共花费了6000多银圆(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搭建的,有十多间房间和一个天井,后花园的枣树今年还结出了甜果。昨天记者走进769号的小院,潮湿的雨天过后,空气都显得有一丝丝的阴冷。窄小的院落里已经分租给了三四户人家,厢式木板房屋檐上的刻雕花纹依稀可见,楼梯转角没有电灯,扶手而上,原本暗红色的楼梯因年久失修蹭成了乌黑色。“抗战结束后,我们回来时,楼下全部是日本的塌塌米,而楼上已经被木板隔开成六七间小房。”今年已75岁的张秀题说,她作为家族里唯一的继承人历经了历史的变迁,终于还是回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