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双休日父母”给流浪儿童一个“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2日12:55 新华网 | |
新华网石家庄11月22日电(记者陈玉)记者8日来到石家庄市政府为流浪儿设立的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时,正逢周六,这里的一部分流浪儿将被“双休日父母”接回家去。 11岁男孩史乐乐早早收拾好了东西,焦急地望着门口。“小乐乐,快过来……”史乐乐的“双休日妈妈”侯炜女士来了,史乐乐急忙扑过去,“哥哥”也来了,侯女士的儿子恰巧也叫乐乐,于是大乐乐拉着小乐乐,嚷着让妈妈带他们去动物园看新来的长颈鹿。 这个中心的主任杨军生说:“这里是一个学校式集体保护机构,有50多个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流浪儿长期生活在这里。怎么让他们找回家的温暖?我们想出了向社会征聘‘双休日父母’的主意。” 征聘启事一刊出,就有200多个热心家庭报名。考察后,中心为11个孩子选定了临时父母,签下了“认亲”协议,要求他们不仅给予孩子关怀,还要带孩子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教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他们的做法被研究者称为“类家庭的一种新探索”。 所谓“类家庭”,就是给流浪儿童创造一个类似家庭的成长环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家庭儿童福利项目负责人小野正博说:“流浪儿童大都从小缺少父爱和母爱,只有家庭的呵护和引导才能补上这一课,这是集体生活代替不了的。” 诸多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流浪儿童期望得到家庭、尤其是母亲的爱,因此很多国家采取收养、寄养等方式帮助无家可归的流浪儿重返家庭。小野正博说:“并不是所有的流浪儿童救助机构都注意到了孩子们的家庭需要,而且实际做起来,很多家庭对这些曾经有着恶劣习惯和轻微犯罪行为的流浪儿童,仍然心存顾虑。”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阎青春介绍,从2001年开始,民政部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在郑州市、长沙市开展流浪儿救助“模拟家庭”实验,以逐步消除流浪儿童对社会的敌视心理。(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