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安全堪忧 “煤变油”非应急反应(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12:20 重庆晨报 | |||
本报讯据北京青年报23日消息仅在11月中下旬这短短的时间内,国内多家媒体便集中发布了如下信息:国际能源署表示,将与中国密切合作,以帮助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初期将建立相当于20至30天国内消耗量的石油储备,此后则逐步达到相当于90天的消耗量;同时,国家发改委宣布将成立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保障能源安全,既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也受到世界瞩目。该负责人同时表示,我国将长期坚持能源供应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把煤炭作为主体能源,这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 石油消费仅次美国 围绕“安大线”出现的反复和波折,显然是我国石油战略问题得以凸显的重要诱因。中国国内日益增加的石油消耗,国内石油储量下降、产量徘徊,国际能源战略格局的最新变化,及在东亚地区围绕石油能源进行的各方竞争,都为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提出新的课题,中国的石油战略必须因应变化,做出调整。 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达到2.41亿吨,其中国内产量1.67亿吨,净进口量达到8360万吨,所占比例已经超过34%%。而到200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9亿吨左右,将有可能超过日本的需求量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到那时,我国石油产量预计将不会有大幅度提高,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美国把持石油阀门 而与此同时,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占领了世界第二大储油国。美国已经在战略上更加结实地握住了中东乃至世界石油市场的“阀门”。 而在远东方面,输油管道的线路之争,其实质当然也是石油战略之争。有专家经过计算指出,即使最终日本极力主张的“安纳线”上马,中国所能获得的石油供应量和价格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煤变油意义重大 “煤变油”技术在国际上虽然已经成熟,但在中国的应用则尚未正式起步。按照目前规划,到2008年一期工程全部建成,产量可达500万吨,二期工程后,总产量可达到1000万吨。这样的生产能力与同期石油总消耗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若仅从经济角度考虑,此类消息并不值得重视。但在国家石油战略发展中,“煤变油”的可能性和最终的实现,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