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透视校园暴力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17:05 信息时报 |
心理不平衡孩子爱攻击 作者:尹保山 近时,《信息时报》关于校园暴力的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报道中部分勒索者家长的痛心疾呼让我感触至深:谁来教教这些无知的暴力孩子。的确,消除暴力离不开施暴者的改邪归正。 校园里的施暴者从社会学的意义讲是边缘青少年。边缘化是指一些越轨青少年远离主流社会,以与现行主流社会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来活动的现象。一不小心,他们就会向崇尚暴力,讲求所谓哥们义气等方向发展。边缘青少年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合力空缺中产生的边缘群体,其中家庭的影响最大。据调查显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施暴者的家庭一般多有不幸,有家境贫寒者父母无暇管教的,父母离异的。缺乏关爱,缺少管教的孩子由于心理失衡,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近些年,校园暴力一再发生且情形恶劣。社会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为此作出了诸多努力,但校园暴力问题并不见有好起色。边缘青少年一般是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但如果不对其正确引导,一旦行为持续边缘化,走到社会的对立面,那我们就悔之莫及。这点尤其值得边缘青少年的父母注意。 其实,社会对边缘青少年不能说不关心。我们可以看到,此次校园暴力报道得到社会的广为关注。笔者所就读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基于社会挽救边缘青少年的需要。谁来关注校园暴力的背后的一群边缘青少年?这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家庭教育最重要 作者:邱镇尧 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而有关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 是什么使校园暴力有增无减呢?笔者认为,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和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又助长了青少年的心理缺陷,有的甚至直接促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前不久,某市一中学班主任老师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老师问为什么,学生们回答是父母教的。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正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以牙还牙,结果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甚至酿出恶性事件的一个注脚。有调查显示,在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5%以上。因此,做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以左右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为人父母者,请莫忘了你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个巴掌拍不响 作者:邓璟 《信息时报》专题报道了我们社会中存在严重的校园暴力现象,笔者认为,应该深刻检讨和追究校园暴力背后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义务缺失的责任! 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很大一部分是在校的高年级学生,这就表明有部分学校教育出现漏洞。当然,学生多,老师少,学校不可能全天候监管学生——这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然而,那些参与校园暴力的人在校园里多少都有些不良行为:比如旷课出去打游戏机、抽烟喝酒等等。这些或多或少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前奏。对此,校方不可能全无责任。 参与校园暴力的另一部分人是辍学青少年。国家明令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何偏偏有些孩子就连基础的教育都放弃了?对此,作为监护人的家长要付绝大部分责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自己孩子的思想行为等动态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和监控,也不能不说是父母的悲哀! 还有一个责任方就是我们的社会。不少学生中的“大姐大”、“大哥大”都整天抽烟、打游戏机、泡舞厅——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烟草、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甚至连网吧对青少年的开放时间也有规定,可是为什么有关单位就敢肆无忌惮而不受惩罚? 为遏止校园暴力,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曾作出不懈的努力。有的学校实行教师责任制,规定老师负责哪几个学生,定期向校方和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对于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申请公安介入;在家里,家长要做到“管住、管好自己的人”,主动与孩子和老师沟通;在社会一方,工商和文化稽查等部门也多次彻查网吧和歌舞厅,不让他们毒害青少年。这些都是好办法,值得借鉴。 然而,校园暴力始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学校,或者光指望家长来教育,都是很不实际的。校方、家长和社会应三方联动,打击引诱青少年犯罪的恶势力,关心教育孩子,做好沟通工作。阻止校园暴力的发生,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