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民工的行为艺术埋汰了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5日11:06 沈阳今报 | |
11月23日新华网报道,北京美术馆展现两百民工赤裸上身的行为艺术。200名民工裸露上身在100多平方米的展览厅里尽情展示。64名民工每个人腰上都系了带有弹性的绳子。在展览馆入口处,还摆放着截然不同的反映现实两类食物———左边是面包点心和香槟,右边则是大白菜和米饭。民工们吃的是大白菜。 正方耿银平 艺术属于人民 这种艺术,给人一种原生态的视野震撼力,通过对农民的肤色、表情以及对艺术的演绎,连饭食都有所区别,让我们对农民兄弟有了更多的注目———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群生活状态的人。 其实,从罗中立的《父亲》到拉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到米勒的《拾穗者》,作者的眼光紧紧牵系着人民的心跳,它们之所以流传千古,正是体现对困难群体极其关注的人文情怀。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的素材应该更多地源于人民,如此,才会更有市场和消费者,也更有未来和前途。这条看似简单朴素的创作理念却被今天的艺术家们无意忘却了。眼光只关注天堂里的声音,而忘却了人间的疾苦。 将民工作为艺术对象是一种内容的突破。在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同时更应踏踏实实地投向现实主义创作的思潮,那些看似土里土气的因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同样会有市场。过分的迷离和粉饰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但缭乱过后剩下的则是一片惘然和苍白。沉甸甸的视觉冲击和精神收获后,具有人民性的艺术以及行为艺术才更是我们时代需要的声音。因为生活和历史终究是由人民创造的。 反方武志兰 民工消费不起 为了这个艺术展,从早上8时到下午3时,民工没吃一粒米饭,其中许多人冷得发抖,在现场观众的提议下,有关部门才提前结束了这样的“行为艺术”。这样的“关爱”,民工们如何消受得起?这样的行为艺术又同时向民众示范、宣传了什么? 从事这样的艺术展,进行这样的艺术创造,真正是来自生活的“复印”啊!他们的参与,与“艺术”、与“唤醒”无关,他们是冲着这30元的“出场费”来的,但在这表达“关爱民工”的艺术展上,他们所付出的远比这30元人民币要多,因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所牺牲,在忍受生理上的饥饿和寒冷的同时还要忍受心理上的“歧视”。 可敬的艺术家们,他们这是在“现身说教”,“行为”本身远比“艺术”更让人震撼。 活动组织者光在嘴上宣传关注民工,实际行动上与之大相径庭,所起到的是更加深远的负面效果,又让艺术本身受到玷污和亵渎。关爱民工要从心底里关爱他们,从人格上重视他们,在言行上平等对待他们,使他们能够真正体味到“市民化”待遇,让他们从内心感到社会关怀的温暖。请赶快停了让民工消受不起的“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