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 穿越70年的光芒(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5日11:20 海峡都市报
这个相框,林义姑几十年来天天擦
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在才溪乡,像这样的语录牌随处可见
《才溪乡调查》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就的
列宁堂至今还保留当年的标语
当年农民用来招待毛泽东的茶具
  明天,是毛泽东同志《才溪乡调查》发表70周年的日子。

  让我们再读一读《才溪乡调查》感受一下用事实说话的力量。

  与毛泽东的其他著作相比,它没有统领全局的宏论,有的只是具体和琐细。然而正是这样的具体和琐细,让看到我们一种精神。

  毛泽东有句名言,革命不是绘画绣花。但我们读了《才溪乡调查》,它对底层群众生活的细致关心,对苏区生产的周密安排,觉得革命也是“绘画绣花”。毛泽东用“绘画绣花”般的细致调查,为中国革命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凡是有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就会有胜利;凡是没有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就会带来失误。

  《才溪乡调查》的光芒穿越70年。

  今天的才溪,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溪乡调查》中所描述的那种现实,如今也早成了历史;其中的各种结论,对当今的社会,也未必有具体的指导意义。但是,《才溪乡调查》给我们留下的,绝不是调查本身,而是其中所散发的那种精神: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是不要拍脑袋决策,不要搞心血来潮,而是要让事实说话,实事求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对今天来说,尤其振聋发聩。

  毛泽东“在”一个乡村的70年

  一座破旧的泥土房,厅堂内不很整洁,四面的老墙上石灰粉掉落后尤其显得斑驳而古旧,褪了漆的门窗桌椅好像总是蒙着厚厚的灰。一位干瘦的满脸皱纹的老太太从屋里走了出来,她是这房子的主人,叫林义姑,今年85岁了。

  这时窗外射进的一缕秋阳,把我们的视线引到了厅堂内八仙桌上的一个光亮处,一面相框跃入了视线,相框内戴着八角帽的毛泽东年轻而英俊,发亮的相框在老房里显得如此崭新而鲜活……

  见我们打量相框,林义姑上前取了下来,拿抹布仔细地擦了一遍又一遍。老人说,这个相框摆在家里几十年了,每天她都要擦上几遍。老人的小叔子就是当年跟着毛泽东干革命,后来成为共和国少将的王集成。老人盯着相框时那专注、虔诚的眼神,让我们突然有了种好奇:“你知道毛主席已经去世了吗?”我们问。老人摇了摇头,我们吃惊地瞪大了眼。用当地土话又大声问了数遍,老人还是回了一句土话:“不知道。”

  在才溪乡的一个小山村,记者见到了这样的一幕。而其实,家里几十年如一日地挂着毛泽东像的,在才溪十分普遍。

  70年前,毛泽东在才溪走访了外出苏维埃干部王兴旺家,在毛泽东到过的老房子里,沿着昏暗的楼梯拾级而上,在二楼厅堂的正墙上就贴着一幅巨大的毛泽东像,王家人每天都要在像前上香,王兴旺的儿子王维锦老人流着泪说着一个揪心的故事:当年毛泽东来走访时,王兴旺在外任苏维埃清流县委书记。1935年国民党在闽西苏区复辟,抓住了王兴旺,当时国民党对他严刑拷打,脱光了他的衣服,用米筛压住他的肚皮,鼓出来的肉就用刨子刨掉,王兴旺就是这样被活活刨死的。“解放前,我们不敢把毛主席的像摆出来,解放后毛主席的像就一直贴在家里,旧了又换新的。”王维锦说。

  老屋里的毛泽东像似乎还不能承载纯朴的乡民们无尽的思念。在那些年代久远的土墙上,我们不时能发现诸如“毛泽东思想万岁”之类的朱红色标语,依然清晰可辨的字迹穿过了岁月的风霜,向我们展示着又一段凝固的历史……

  在一个闽西僻远的小山乡,毛泽东已“走”过了70年。

  背景链接?恫畔绲鞑椤?

  1933年11月,毛泽东撰写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内容包括行政区划、代表会议、此次选举、乡苏下的委员会、扩大红军、经济生活、文化教育7个部分。此前,毛泽东曾于1930年6月、1932年6月、1933年11月3次来到才溪。当时,毛泽东同志已经被解除了党权和军权,党内李立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推行“过左”政策,导致一些上级机关不知道乡、村苏维埃政权的具体工作和实际内容,只知道发布命令和决议,大大阻碍了政府任务与计划执行。另外,蒋介石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并开展大规模经济封锁。毛泽东为拯救苏区经济组织临时政府,采取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

  《才溪乡调查》作为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践出发,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具体运用的典范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几个片断

  也是这样的季节,也是这样和暖的阳光,70年前,在才溪——一个闽西僻远的小山乡,红色政权的最高领袖毛泽东,走村串户,不厌其烦地与最底层的民众聊着琐碎的柴米油盐,一呆就是半个月……

  半个月后的11月26日,在那间仅能容下一张桌子、一张竹椅、一张临时用木板和长凳搭起的床铺的小小厢房里,就着马灯发出的昏黄的光亮,那篇对中国革命有着指导性意义的《才溪乡调查》诞生了。

  时光飞逝70年,当记者来到毛泽东当年走过的地头田间,那些曾经亲眼目睹过领袖的老人都已作古,但主席驻村搞调查的往事丝毫没有被岁月尘封……

  片断一:列宁堂里的调查会

  一到才溪乡,经过一条松柏夹道的水泥路,那座飞檐青砖墙的古老院落一下就跃入眼帘。青砖墙上,清晰可辨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口号昭示着它那鲜明的历史印记。这便是如今的“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也就是当年毛泽东住宿和开调查会的地方。

  纪念馆内的列宁堂,悬挂着列宁和马克思头像,桌椅陈设还一如当年的模样,尽管70年的风雨洗礼让堂内的一切都褪尽了颜色,但人的思绪很容易让岁月的风尘引回到从前:

  1933年11月,时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从江西瑞金出发,沿汀江而下,在官庄龙头潭上岸后,步行经过蜈蚣岭、梨子岭来到了闽西上杭县才溪乡。那时的毛泽东在党内受到“及时和无情的打击”,正被强令“赋闲”。这是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才溪乡,为的就是搞调查,用事实证明苏区在大规模的“扩红”(扩大红军)之后,依然可以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组织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70年前,才溪乡老红军林攀阶正是十来岁的孩子,当记者找到他时,这位88岁的老人回忆起当年仍显得记忆犹新。老人虽然没亲眼见过毛泽东,但在才溪父老乡亲中广为传颂的故事,却让老人有如亲历一般。

  老人说,那时在地头田间,百姓们随时可见毛泽东和蔼可亲的身影。他从拉家常入手,了解群众的经济生活和“扩红”情况。有时毛泽东刚吃完晚饭,筷子还没放下,便有人来谈心了,越聚越多,点着油灯或松火,一谈就是半夜。在列宁堂内,毛泽东召集过多少场热烈的调查会已记不清了,但毛泽东开调查会时的情形,乡里的许多人却能说得真切而生动……

  每次开调查会,毛泽东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对待。会前,他先列出既全面又具体的调查纲目;会上,他亲自口问手写,对听不懂的客家话,他就请才溪乡文书阙绍光翻译。在开调查会的过程中,他采用了有问有答、有讨论等方式,使调查会开得很活跃。有时,有的问题大家答不上,他就和气地先转换一个问题,并不时地起身给开会群众发烟和倒茶。对此,很多干部和群众都过意不去,而他却笑着说:“我请你们来,你们就是我的先生,学生对先生理应谦恭嘛!”

  在晚上开调查会时,看见个别女同志打瞌睡,他便停住手中的铅笔,打趣地问道:“进入梦乡,便可和男人团聚了。男人当红军去了,你们想不想他们?会不会变心?”

  听了毛泽东的问话,妇女们不禁笑了起来,连连摆手道:“想归想,我们不会变心。男人上前方打白狗子,我们在后方搞生产支援,前方后方心连心,都是干革命呀!”

  于是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再也没人打瞌睡了。

  片断二: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情况,毛泽东决定驻村调查。警卫员担心他太劳累了,便建议道:“开了名单请有关人员来不是一样吗?”

  “不。”毛泽东耐心开导他,“我们做调查研究工作的同志,应该有张良求师的精神。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那是一定做不好调查工作的。”

  在才溪流传着许多毛泽东到农民家里访贫问苦的故事,当年的外出苏维埃干部王兴旺家,贫苦农民银连子、孔菊姑、太生子等家都曾接待过毛泽东。

  “毛主席来我们家时,我们还住在这座土房里。”王兴旺的儿子王维锦激动地讲起了上一辈传下来的、讲了无数次的故事:那时王兴旺正外出,他的妻子林宝姑接待了毛泽东,林宝姑并不知道眼前这位瘦高个的红军干部是毛泽东,吃饭时,林宝姑端上的是开水配地瓜,她拿了一条红皮红心的地瓜给毛泽东,毛泽东很高兴:“我们的革命就要像地瓜红皮红心!”在拉家常中,从柴米油盐到犁田、耕地,毛泽东问得细致入微,直到毛泽东走后,林家人才知道这位平易近人的红军干部竟然是毛主席。

  片断三:红军医院问医问药

  在才溪乡一角,有一座建造得小巧精致的寺庙,70年前这里曾改为红军医院。一个午后,毛泽东悄悄来到这里。

  王镜红是当年红军医院院长王赠接的儿子,今年58岁的他在乡里开着一家诊所,老人兴奋地叙述着从父亲那儿听来的往事:毛泽东来医院时,没人知道他的身份,只见一个高高瘦瘦、穿着十分朴素的人,前来看望重病号,又问药品是不是紧缺,医院条件怎么样。王赠接介绍说,医院缺药,连盐都没有,只能用硝来煮盐,用茶油当消毒水。

  其实,缺药的不光光是红军医院。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整个苏区的药材都非常缺乏。才溪的几家药店乘机抬高药价,大肆敲诈勒索,小病要现金,大病要鸡鸭,出诊要用轿抬,群众为求医问药吃了不少苦头。虽然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才溪办起了一个药材合作社,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毛泽东在才溪了解这一情况后指出,药材合作社可以由群众入股,一个季度或半年结账一次,赚了钱大家分红。山区药材来源很丰富,什么地方有,要调查清楚,去多少人,要很好组织。并对于医生问题进一步指明:一个乡有一二个医生,把那些中医组织起来,生活上给予一定照顾。

  药材合作社据此订出了详细的规划,举办了中医训练班。群众看病,一律不收门诊费。药品价格公平合理,红军家属优待20%。区苏维埃政府还发动群众,利用劳动空隙和农闲季节,上山采集中草药,除满足当地群众外,还供应附近的红军医院。

  王镜红说:“这些故事是我父亲告诉我的,现在我又告诉我的儿女们,就像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现在已传到第四代了。”

  片断四:不调查就发言,那是说瞎话

  有一次,毛泽东来到烈士林俊家,了解他家的生活情况。听说中央首长亲自来访,本来就有点口吃的林父,这时由于激动,结巴得更厉害了:“还……还好。”

  看到他着急成这个样子,毛泽东连忙拍着他的肩膀说:“老人家,慢慢说。”顿时,林父眼里闪出了泪花。毛泽东指着光荣匾和“红军家属优待证”,问起了优待情况。老人的媳妇说:“好处多着呢。挂着证章看戏,可坐在最前头;拿着证件买东西,可照市价减半成,不仅可以先买、买足,手头紧时还可以赊账,赊一圩两圩三圩都行,也可用米、豆等代还。要看病,药价也减二成。平时,党团员会来做‘礼拜六’,逢年过节政府前来慰问,连柴米油盐都想到了。”听了她的一席话,毛泽东转身对区苏主席说:“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周到呀!”

  不久,越来越多的群众把房子挤满了。毛泽东建议把调查会搬到屋外。他大声问道:“扩大红军是强迫的吗?你们让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当红军吗?”群众众口一词答道:“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谁不喜欢当红军呢?”区苏主席接着众人的答话说了起来:“我区一家两人参军的有200户,三人参军的有46户,四人参军的有7户,五六人参军的各有1户,夫妻同去的有8户。全部青壮年男子百分之八十八都上前线了。”

  这时,和毛泽东一起来的《红色中华》编辑王观澜在一旁说:“才溪乡的扩红,证明了‘群众不愿当红军’是瞎说啊!”毛泽东跟着说:“是啊,一切结论都?诘鞑榍榭龅哪┪病H绻阅掣鑫侍獠蛔髑惺档牡鞑榫头⒀裕鞘潜兆叛劬λ迪够鞍。 ?

  采访手记

  一盏明灯永不熄灭

  “选举大会,选民到百分之八十。病的、放哨的、在合作社工作出外办货的,女子坐月的,共约百分之二十没有到,老人撑着棍子到会。”

  “盐:暴动前每人平均每月吃盐一斤,今年十一月每人每月只吃三两二钱,即暴动前五个人的家庭月吃盐五斤者,今年十一月只吃一斤,不打倒国民党无盐吃!”

  通篇《才溪乡调查》,都是这样琐细的记载。然而,正是这些铁的事实,成为毛泽东驳斥一切机会主义者瞎说的有力武器。

  翻着那本从“纪念馆”里拿来的、早已泛黄的《才溪乡调查》单行本,我惊叹于毛泽东调查的细致入微,从才溪乡的行政区划、代表会议、扩大红军一直到日常生活的米肉衣食,无不尽述详细。也许《才溪乡调查》的内容过于具体琐细,没有什么统领全局、振聋发聩的宏论,所以虽名震一时,也未能入选“毛选”。然而,《才溪乡调查》却为中国革命悬起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那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盏明灯照亮了闽西苏区,那时的闽西流传着一首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穿草鞋闹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说的就是在毛泽东的率先垂范下,苏区干部下乡调查的情形。

  这盏明灯至今仍该高高地挂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林强认为,《才溪乡调查》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呼声、要求,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实事,这是改善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干部要有“眼睛向下”、“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老老实实拜群众为师,把群众看作是“可敬爱的先生”。《才溪乡调查》正是这些言论最好的实践。

  “反革命使我们的衣服贵到如此程度!”“现在只有苏纸,现洋完全看不见了,又是国民党捣乱!”群众的生活疾苦牵动着毛泽东的心,在《才溪乡调查》的字里行间,无不传递着这样痛心疾首的情绪,也正是从这种情绪里我理解了什么叫做与群众血脉相连。

  在才溪乡,毛泽东当年劳动过的红军公田依然一年年收成着粮食,毛泽东帮房东大爷插秧的故事一代代在传颂。站在田埂上,一种莫名的感慨突然涌上心头:这样血脉相连的故事,是不是也在一代代上演呢?

  本报记者 胡兰芝/王浩志/通讯员/黄晋锋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青少频道(Y-ZONE)全新上线
  燃情互动,情爱添姿彩,在这个冬天找到属于你的爱!
  新东方庆成立十周年 新概念、口语、商务英语及各种课程大优惠!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快来提升躯体魅力
更恩爱的超级法宝
非常笑话
嗒!只要点下这里
马上进入爆笑天地
图片
铃声
·[朴 树] 白桦林
·[和 弦] 她的背影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商家急寻合资合作!
发传真,你已经落伍了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秋意浓浓美妙重重!(京)
心的冬季旅游(豫)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谁说糖尿病无法治愈!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酒楼小姐抱怨旗袍开叉太高:腿毛都露出来了!老板咬牙…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