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巴金:感受“川味”的巴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5日16:51 新华网 | |
新华网成都11月25日电(记者黄毅)“四川人性格火辣,大胆、叛逆。平日看来温文儒雅的巴金正有着这典型的四川人性格。”大型电视纪录片《百年巴金》的撰稿人,著名作家何开四说。 “巴金把地道的‘川味’隐藏在作品的深处。”这是巴金百岁华诞之际,在成都召开“第七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家与学者谈得最多的话题。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 古往今来,巴蜀大地,人才辈出。李白、苏东坡、邹容、郭沫若……众多的四川文人“冲出夔门”,到盆地之外追求自由的人生,同时也形成了火暴、热情的性格。成都是巴蜀文化的核心汇聚区,也是巴金度过青少年的地方。19岁时,年青的巴金就毅然离开了官宦大家庭,赴上海求学,后又远涉重洋赴法国留学。纵观巴金一生,从20多岁的《家》到七八十岁的《随想录》,他那大胆、激愤的批判锋芒几乎无处不见。这就是“川味”的巴金。学者邓经武认为,虽然巴金的小说并没有刻意追求对巴蜀民俗民风的绘写,但小说中却常常不自觉地带出那熟悉的生态环境:在《激流》三部曲中描写过的“血光之灾”、驱鬼、丧葬等场面表现了当时蜀中巫风盛行的特点;有关元宵节龙灯狮舞和“烧炮”的狂欢民俗场面,则体现了巴蜀民俗特有的豪放之性。巴金笔下的青年总是狂热、烦燥,甚至偏激,这都是典型的四川文人特质。 少年离家的巴金,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一生都始终割舍不下。高亢的川剧,一直是巴金的最爱。近日,一封未收入《巴金全集》的巴金书信在成都被发现。这封信写于1960年,是巴金为祝贺成都市川剧院建院一周年而写,字里行间涌动巴金对川剧的深情。 巴金在信中表示自己“自小就爱看戏”,离开故土在上海看到川戏时“有一种旧友重逢的感情”。1987年,83岁的巴老回到四川,专程到了自贡,一是看恐龙,二是看川剧。见到著名剧作家、“巴蜀鬼才”魏明伦时,巴老说:“这几年自贡的川戏特别著名,是你写的几个剧本,把自贡打响了!” 随后,魏明伦陪同巴老观看川剧《易胆大》、《巴山秀才》等折子戏时,巴老看得神采焕发,兴味盎然。巴老的女儿李小林几次提醒父亲:“身体受不受得了?”巴金目不转睛盯住台上说:“不要紧,看戏,看下去。”巴金曾深情地写道,“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