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国企并购考验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5日17:46 国际金融报 | |
作者:高渊 结构性的低效率,用管理技巧无法弥补。国有资本只有不断流动才能富有活力、才能提高效率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忽视一些即将发生的重大变革。 本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首次明确表示:“中国将迎来一次并购重组的高潮,国有大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将是参与并购的重要力量。”这话其实是给人提了个醒,其言下之意是,中国的国企改革真正改到了核心层。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这是国企渐进式改革的一个新阶段。如果不是这个论坛的召开,许多人可能不会注意到并购改革正在成为新趋势。因为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企业并购交易额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国企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不少中央企业完成了企业内部的重组整合,并开始寻求合并重组。特别是今年4至9月,国资委已批准48户企业的产权和资产出让行为,涉及国有资本及权益225亿元。 更重要的是,在国有企业的重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现象,非国有经济和外商开始积极关注和介入国有企业的重组。中央企业今年发生的产权转让中,约有83%由非国有企业和外商受让。 从现实中看,现在很多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不少企业也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但与此同时,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仍相当严重,虽然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在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来。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分散,涉足的行业过多、领域过宽,国有资本涉及的企业数量过多、产权结构单一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落后,效率不高,不适应改革发展的形势,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仍十分繁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企重组并购是大势所趋。因为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资源配置决定效率。结构性的低效率,用管理技巧无法弥补。国有资本只有不断流动才能富有活力、才能提高效率。 在这轮即将到来的高潮中,政府和企业都将接受新的考试。在此进程中,各级政府恐怕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在笔者看来,最关键的两大问题。 其一,在并购过程中,政府充当什么角色?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划者,社会利益集团竞争的裁判者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纠偏者。因此答案很明确,政府要当的是“裁判员”。 政府要有选择地逐步退出一些竞争逐利的行业,否则其结果只能是满足少数企业、个人或部门的利益需要。因此,政府参与并购过程,在于推进市场化进程,规范并购市场行为,使之符合市场效率的要求,使微观经济主体的并购行为与社会资源配置方向和效率相一致。 其二,政府要正确处理并购中的国有资产保值问题。在企业并购中,资产价格处置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现实并购中经常出现一些极端行为,导致并购无法顺利进行。现在说得比较多的是贱卖国有资产。通过低价出售国有资产,来达到转移国有资产为私有资产的目的。这当然是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的。 但同时,还有一种现象是以保护国有资产免遭流失为借口,阻碍并购的推进。由于并购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有些人往往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以保护国有资产为借口,故意抬高国有资产评估价值,使并购无法进行。对于这个问题,现在谈论得不多,但同样是有害的。 现在看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随着市场化步伐加快,各类资本融合交叉持股现象日渐增多,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股份制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 对于国企而言,这将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对政府来说,这也将是一次重要的考验。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