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艾滋病患者探访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10:55 北方热线网 | |
北方热线网——沈阳晚报讯(记者 孙洪伟) 编者按 “非典”曾唤起人们对疾病和生命的特殊关注,而随着今年12月1日第十六个世界艾滋病日的到来,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艾滋病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沈阳的艾滋病感染者生活状况如何?本报记者经长时间深入采访,推出了其探访实录——— 自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法》规定艾滋病比照甲类传染病处置后,我国的艾滋病 生命总有不幸时首例感染者: 顽强走过11年 1992年,沈阳居民钱先生(化名),在到非洲出劳务结束后,按照规定,在回国入境时,要做有关艾滋病的检验。在那次检测中,钱某不幸被检出感染了艾滋病,成为沈阳居民中第一个检出感染了艾滋病的居民。 以后的11年里,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家人的理解支持,钱先生的艾滋病毒并未发作。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钱先生周围除了妻子外,并没有人知道他的情况。这样,钱先生还能在沈阳的一些单位打工,并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11年过去了,这对一位艾滋病感染者来说,已经打破了艾滋病潜伏期6到8年的理论。艾滋病在钱先生身上表现得并没有那么可怕,钱先生成了其他艾滋病感染者的希望。第二个感染者:妻子与人私奔,孩子未成年…… 1994年,时年41岁的沈阳居民张先生(化名),成为沈阳的第二个艾滋病感染者。那是张先生到非洲出劳务两年后,回国检测中不幸被检出患了艾滋病。回到家中,张先生就开始发烧,口腔溃烂,其状惨不忍睹。而在其出国期间,张先生的妻子就与人私奔了。自己不幸患了艾滋病,而且已经发作成了病人。此时,空荡荡的家中,只有妻子留下来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疾病的不幸、社会的误解,使得张先生很快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不久就自缢在医院里。 第三个感染者:如今下落不明,能否感染他人? 沈阳城的第三位艾滋病感染者刘先生(化名),是1998年被发现的,时年34岁。因为扎吸毒品,刘先生与其他患有艾滋病的感染者在扎毒针 时,为了省钱,共用了一个针头……在警方的康复医院里,刘先生被警方安排进行艾滋病检验,他被发现是艾滋病感染者。出于对艾滋病感染者人权的尊重,有关部门没有限制他的人身自由。目前,这位刘先生却下落不明。他能否遵守道德和法律,不去故意感染其他人。 最小的感染者:就要结婚的他被女友抛弃了 时年27岁的高先生(化名),在1999年被发现的,是当时在沈阳被发现的年龄最小的艾滋病感染者。高先生是在一次参与吸毒的活动中,被警方扫毒行动抓获的。那时,高先生还未感染上艾滋病,在戒毒医务人员的苦口婆心的劝诫和药物的帮助下,高先生认识到了吸毒的危害。但从康复医院出来不久,隐君子们很快找到高先生,几次免费毒品的诱惑后,高先生又走上了重新吸毒的死路。高先生再次被禁毒民警抓获时,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他后悔莫及,本来再过三个月,他就要结婚了。但这一次被感染,使女友离开了他。 莫名其妙的感染者:输血后检出了艾滋病毒 2000年,35岁的吴先生(化名)被感染上了艾滋病。吴先生是沈阳居民中第八个被感染艾滋病的,也是感染原因最莫名其妙的一个。吴先生是一位来自沈阳某偏远农村的人,因为一次意外的致命外伤,吴先生住进了当地的一家医院。因为外伤需要输血,医生为其输入了400毫升血液。不久,吴先生就被测出感染了艾滋病,致命的外伤加上艾滋病的恐慌,不久吴先生就死亡了。因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危险的性行为、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因此,对于从未出过远门而周围又没有艾滋病感染者的吴先生而言,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艾滋病毒,成为其感染的最大疑点。 永远的遗憾:艾滋病被当成了其他病来治 第九位被发现感染艾滋病的沈阳居民是王先生(化名),是在2001年被发现的。当时42岁的王先生因艾滋病发作住进了医院,但因为医生们对艾滋病的知识知之甚少的限制,一直对这位真正的艾滋病人“熟视无睹”,把王先生因艾滋病发作出现的病症,当成其他的疾病来治疗。直到病人生命垂危时,一位医生才猛地想起:患者王先生莫非是感染了艾滋病。在进行了艾滋病检测后,结果让医生们大吃一惊,这位被他们当成普通病人抢救了数个月的王先生,果然就是艾滋病患者。待沈阳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到王先生的病床前时,王先生已经因病意识不清了,无法说出自己可能在哪里被感染的。5天后,王先生死于艾滋病。王先生的感染原因,永远成为了一个谜。 “冰山一角”不可小觑 如果说过去的13年时间里,沈阳地区发现的艾滋病人仅仅是“冰山”露出的一个尖尖角,那么,在2003年一年时间里,沈阳就发现了11个艾滋病人。有关艾滋病的管理者相信:没有被发现的艾滋病人有可能就生活在人们身边。 小团伙感染者催人猛醒 邹先生(化名)等三人,都是30多岁的汉子,因为吸毒,三人在戒毒的康复医院被确认感染了艾滋病,为此三人后悔不已。他们是2003年被发现的小团伙感染者。 夫妻感染者让人同情 一位年仅27岁的女青年贾某(化名),因为丈夫长期患病,需要定期大量输血。或许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或许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贾某自愿地参加了一次无偿献血。但不久就被告知:感染了艾滋病。几天后,贾某28岁的丈夫刘先生(化名),也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又是一个不定期的死亡通知书,夫妻两个抱头痛哭。 同性恋者应自觉检测 今年25岁的小伙子李先生(化名)与26岁的小伙子关先生(化名),都有着本科的学历和不错的工作,但他们是一对同性恋人。在卫生部门对同性恋的圈内人士进行艾滋病自觉检测动员时,绝大多数同性恋者都同意去检测。李先生和关先生在检测后,被告知他们都被检测出是艾滋病的感染者。 打破尴尬科学管理 作为一级卫生管理部门,沈阳市卫生局在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减少艾滋病的危害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人 们认识艾滋病,理解和关爱艾滋病人,并知道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将艾滋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但是,在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处于一种世俗、伦理、管理交织而成的尴尬之中。 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既要与艾滋病人频繁接触,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治疗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还要与同性恋者秘密接触,在取得对方的信任后,告诉他们艾滋病的危险,并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安全的性行为。 在艾滋病、性病“中国-欧盟合作项目”中,沈阳市的卫生主管部门,在沈阳的三个社区中开展了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对在那里的娱乐场所工作和生活的年轻女服务员进行健康教育,告诉她们不要从事高危性行为,并为她们免费发放安全套,此举得到了年轻女服务员的欢迎。但是,这一做法却被有关部门认为是纵容卖淫嫖娼行为,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直到现在,这种争论还在继续…… 在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从事艾滋病预防工作的艰难。一方面,广大卫生工作者同艾滋病患者保持单线联系,为他们提供帮助。因为很多人对艾滋病一知半解,正是这种一知半解,才造成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误解和偏见:艾滋病是一种肮脏的病,是卖淫嫖娼才患上的,要不就是扎吸毒品才患上的。一个人一旦感染上了艾滋病,首先被世俗认为是道德沦丧的结果,其次才认为其可以传染,是不可治的。正是基于这种一知半解,世俗对艾滋病感染者是充满了唾弃的。一个人如果感染了艾滋病,一旦他的亲戚、邻居知道了他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他就无法生活在他们中间,他就会被孤立,如同生活在一个孤岛上。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会离他远远的,甚至错误地认为握手、交谈都会被感染。 正是因为如此可怕的偏见,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处于一种尴尬之中。而防治艾滋病,本不应是一个令人恐惧和陌生的话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