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半生蛰伏 一世赤子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14:04 外滩画报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性格执着的学者,他的一生,经历诸多坎坷与艰辛。

  11月19日,那个疏雨滴梧桐的上午,99岁的施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外滩记者 张宏艳/报道

  最后的告别

  “我前天去华东医院看他,他已经住院5个多月了。每天靠输液维持。吃一点点牛奶…… ” 施蛰存先生过世第二天,上海依旧下着雨,徐中玉先生——施最好的朋友和同事,此刻正坐在书房窗前悲恸不已,“我没想到这么快,这么快……”

  满地梧桐的愚园路,潮湿滑漉的弄堂,红色油漆的木门。叩门,没人应。邻居阿姨从另一扇门里出来说:“老先生去了。”

  为了忘却的纪念

  施蛰存的创作生涯应追溯到上世纪初。1929年,他在国内第一次用心理分析创作出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从而一鸣惊人,他不但是中国新派小说的奠基人之一,更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隐然充当着海派文坛领袖。

  这位有着八十余年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生涯的文化大家,在创作之外更拥有其铮铮铁骨。

  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元老权威,徐中玉与施蛰存共事五十多年,建国后历次运动,各种磨难、艰苦,直至改革开放后的文学复苏,二老始终相濡以沫。徐中玉说,“蛰存是个很特别的人。他非常有主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会一直向前。决不屈从、趋附于人。”

  施蛰存早年曾加入共青团,为了掩护冯雪峰,他甚至上过当年国民党的黑名单。1933年2月,他在自己主编的《现代》月刊上,冒险刊发了当时其他编辑部不敢刊发的鲁迅重要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

  “当时蛰存不在办公室,《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稿件,不知被谁放在他的书桌上。后来蛰存回来,看完文章就在《现代》上登出了,”徐先生评价说,“他很勇敢。”

  与鲁迅古书之争

  施蛰存秉持文人本色的个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当年他与鲁迅先生的两本古书之争上。

  1933年10月爆发在鲁迅与施蛰存之间的《庄子》与《文选》的论战,在文学界人人皆知。徐中玉回忆:“当年,有一些青年作家觉得自己词汇贫乏,因此请教施,读哪些书能帮助自己增加写作词汇,施推荐了《庄子》与《文选》两本古典书籍,在那之前,鲁迅先生曾经提出‘不用读古书’的口号,所以对施先生推荐的两本书很反对。于是两人展开了一场笔头较量。”

  “书生意气啊!”多年之后,徐老仍笑着摇头,“当年两个人都不肯让步。鲁迅说蛰存是‘洋场恶少’,还说蛰存是国民党的图书杂志审查委员。蛰存后来就是因为这句话吃尽了苦头!”

  “蛰存呢,明知道‘丰之余’是鲁迅,还要针对‘丰之余’说了很多过火的话。而且,他个性很强,明明知道鲁迅误解了他,也没有辩解。”

  乐观生活

  施蛰存当年说过:“我很佩服鲁迅先生,我和先生的看法,只是乐山乐水的区别。”然而“洋场恶少”的名声却让施蛰存吃够了苦头。

  1957年反右后,施蛰存原先的职务、学衔、工资全被撤,被分派到资料室做搬运、打扫工作。

  及至1966年“文革”开始,施老又被分派去学生宿舍打扫厕所,家里的住房被人抢占大半。他只能在晒台改成的厕所里整理积累下来的资料。“后来他几年中出版了很多著作,很多人感到惊奇,其实,那是施蛰存几十年积累的成果。如果没有敬业的决心,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

  施先生的硕士生、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先生谈起施老“文革”期间“发烟”的故事:“那时候,每天批斗会上先生都会受到各种折磨。但只要批斗会一结束,先生就会像没事人一样,起身拿烟拎包回家。有时还慷慨地给其他人发香烟,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周围)没有人不感动的。”

  不仅如此,在“文革”期间施蛰存曾把每天被迫完成的自我检查当作杂文来写,以致引得华东师大的学生争相阅读。

  钱谷融先生对施蛰存有这样一段描述:“他的心思就只倾注在他所爱好和感兴趣的事物上面,对于其他的东西,他仿佛视而不见。……你剥夺了他的趣味,就等于剥夺了他的生命。但他的趣味是剥夺不完的,你不让他教书,他就作研究;不许他写文章,他就去搞碑帖。”

  1982年,施蛰存患直肠癌,在华东医院动手术,正当护士把施蛰存推到手术室门口时,施老忽然叫护士停下,侧头对一旁的学生马兴荣说:“我房子里有一箱词集,送给你,你去拿。”马兴荣回答:“先生以后再说吧。”施蛰存说:“不,这道门进去,出来后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即便在生死之间,他还记挂着心爱的词集。

  严谨治学

  “施蛰存知识修养面极广,凡所著译,都站得住,有特点,不做则已,做则必有显著的个性。”徐老的一句话,概括了施蛰存的治学特点。

  1977年,经过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磨难,施先生以七十余岁高龄重新走上讲台。而后指导了古代文学专业十多个研究生。如今,他的不少学生都在文史领域享有极高声誉。

  “1979年,我进入华东师大读研究生,专业是唐代文学。施先生一共收了五个学生,我是其中之一。”赵昌平说,“先生是个对名利很淡薄的人。他的话不多,但往往一语中的。当年他对李白有过这样的两句评价:第一,李白是个天才诗人;第二,李白是一个并不高明的政治赌徒。后面一句话,乍听上去似乎很刺耳。但是正是先生的这句话,激发了我研究李白的想法。”

  施蛰存的《唐诗百话》享誉学界。他一改往日唐诗研究以诗人分类的做法,按时间顺序,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诗话入手,将诗话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紧密结合,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唐诗的发展。中间穿插诗歌知识和专业术语的讲解,读起来十分有趣。美国耶鲁大学的孙康宜教授,就将其作为自己的讲义范本。

  淡泊名利

  评论家苏雪林说过,如果要她开一张五四以后新文学最优秀的作品目录的话,那么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的头》肯定会占一个位置。1929年,施蛰存在国内首次用心理分析创作出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奠基人之一。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 然而,施蛰存在30年代末发表了最后一篇小说后,即告别文学创作,几十年来,几乎与读者相忘于江湖。

  究其原因,与之交往50年之久的徐老这样说:“他是个百分百做学问的人,不计名利,不欢喜跟政治搭边。他觉得艺术就是审美,跟政治完全不一样。在当年‘第三种人’的争论出现以后,他就不高兴写文章了。所以他读起了古书,古书比较不容易跟政治搭边。”

  事实上,施蛰存当时并没有参入“第三种人”论争,他只是以编辑的身份将双方的文章登出,而始终缄默无言。然而之后几十年,施蛰存一直背负着“第三种人”的罪名。蜇存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标举的是,政治上左翼,文艺上自由主义。”追求艺术文学一直是他的目标。然而这位在文学技巧上默默实践和耕耘的学者,却在几十年内遭受不公的待遇。

  1977年后,施蛰存终于重新再教学和研究领域一施身手,却很快又遭到病魔的袭击。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岁月里,先生潜心于学问,以精神超越恶俗的环境,把全部精力集聚在纯净的学术追求中。

  1993年,经过上海文学艺术界一致推选,上海市政府颁予施蛰存第二届上海文学艺术大奖。老先生对当时颁奖给他的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年纪大了,实在没有做多少事,这个奖,应该给年轻人。” 其谦逊态度令在场学者感动不已。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推荐】【 】【打印】【关闭

上海治近视价格创新低
浪漫圣诞夜,五星酒店免费住!神秘礼品等你拿!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青少频道(Y-ZONE)全新上线
  燃情互动,情爱添姿彩,在这个冬天找到属于你的爱!
  新东方庆成立十周年 新概念、口语、商务英语及各种课程大优惠!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快来提升躯体魅力
更恩爱的超级法宝
非常笑话
嗒!只要点下这里
马上进入爆笑天地
图片
铃声
·[朴 树] 白桦林
·[和 弦] 她的背影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商家急寻合资合作!
发传真,你已经落伍了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秋意浓浓美妙重重!(京)
心的冬季旅游(豫)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谁说糖尿病无法治愈!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酒楼小姐抱怨旗袍开叉太高:腿毛都露出来了!老板咬牙…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