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子》: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专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14:59 央视《东方之子》 | |
探寻人文精神 陈思和:1954年出生 1977年毕业于复旦中文系 2001年就任复旦中文系系主任 解说:1981年,陈思和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一直留在学校里任教。他的课没有点名,也不用签到,但学生们总会挤满教室。 身为著名学者,文学理论家,陈思和可以上任中文系主任后,马上在这个全国名校的名专业进行了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引起了震动。 李小萌:您是2001年开始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系主任,我们也知道您在上任之后进行了课程改革,让入学的一二年级的学生两年的时间来精读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您这个改革又针对的是什么呢? 陈思和:我针对的是原来的中文系学生不怎么读书。因为复旦大学是一个层次比较高的大学,所以这个大学给人一种初步的印象,就说这个大学是讲高深理论的,所以通常的学生进来以后他在一二年级首先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比较深奥的课程,他们来接受我们给他知识的时候,他们一两年级往往会感到很茫然因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学里都是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应试教育就规定学生必须读老师指定的那些课文,或者说做一些题海,这种情况下就使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大量的时间去研读中国文化文学的名著,那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李小萌:您希望学生通过这两年的精读著作他们获得的是什么? 陈思和:我们读了像论语、像庄子、像世说新语、像史记、像文艺理论有文心雕龙,我们现代文学有鲁迅的著作,有胡适的著作,有周作人的著作,有巴金的著作等等。这样一种精读课,我们安排中文系最好的老师来上,那么对他们来说他们切切实实地认真地从头到尾在名师的指导下读完一本书,这样的话对他们来说对中国文学、对中国学术就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李小萌:您说过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学科自信心、学科自尊感,通过这样的精读能获得这样的自信心和自尊吗? 陈思和:我想大多数同学会有这种不同程度的感受,为什么要读中文系,首先就是我喜欢文学或者说我喜欢中国。这样一个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常常把中文系的传统比成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但是我说我们每个中文系的同学就好像是河底下的石头,就说河水一定是从你身上流过去的,流过去以后就把你生命的一种信息也带到了河水里面,所以我们又滋养了或者丰富了这样一个传统,因为我们每个同学毕业出来将来都是在从事这样一个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这样一种工作。 解说:2002年陈思和编写的一部被称作"具有重写文学史意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奖,成为目前为止在中国高校中最有影响的教材之一。 陈思和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与学生之间生命信号的传递,他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影响着学生们,而把帮助学生们读书,看成是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李小萌:现在尽管中文系名声还是很响,还是有人会说说中文系的学生毕业以后能做一些什么呢,真本事是什么。通过这样踏踏实实地读书学生能获得的是真本事吗,什么样的真本事? 陈思和:我想至少对中文专业的基础和文化传统他会有一个非常清晰地了解。因为文学都是跟人生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也是跟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连在一起的。所以当他们读完这些书的话,他们对中国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传统以至于他们对当代的人生都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看法。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对生活有稳定的看法。 李小萌:您觉得有一个稳定的人生态度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陈思和:很幸福 李小萌:说说您的体会。 陈思和:我就是这样看,我今年是50岁我觉得过去孔子说过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个话非常正确,三十而立30岁的时候应该对生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四十而不惑,到40岁就不应该再动摇了,这样的话你到50岁所谓知天命就是你能够知道你能够为这个社会做出多少贡献,我自己的能量到底有多少我就很清楚了。所以我觉得,现在虽然这个时代的生活给人带来很多很多机遇但往往是因为机遇太多,而使人受到的诱惑也太多结果反而什么都没有得到。 李小萌:那么您从到复旦作为一名学生然后留校到今天教书这么20多年的时间一直在这里是您这种稳定性的体现吗? 陈思和:应该说是这样。其实对我来说,我生活当中诱惑也是非常多的,但我从来没有被诱惑感染过。 李小萌:所得所失分别是什么呢? 陈思和:应该说所得大于所失。所失的话他失去的可能是某一些我不知道的机会;但所得的话是我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解说:陈思和15岁时就曾写过长篇小说,后来他却选择了一条相对寂寞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路,在陈思和看来,知识份子最需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本色,无论创作,评论,研究或者教学,只要能够找到最接近内心的表达方式,就应该满足了。 李小萌:您是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一般来讲人文学科不像自然学科那样它的成果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服务于社会,以您的体验来讲,这么多年坚持不懈地在人文学科里研究、探索意义和价值在哪儿? 陈思和:我们上海有一个作家王安忆她写过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是写我的,她里面用了一个比喻我觉得对我来说我启发很大,她就说陈思和研究的东西就好像是一个城市外面的一座森林,她说这个森林跟城市里面的人是毫无关系的,可是因为有了这些森林的存在才能够调节这个城市里面的空气;才能使人们活得更好。我觉得她是作家她用的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但我觉得她对人文学科的一种概括对人文意义的概括概括得非常好。 李小萌:怎么能够让在人文学科里面探索的人能够有坚定的信念一直走下去? 陈思和:这很困难。困难就像你说的它可能不能够马上换来某种功利性的东西,现在我们教育体制上就有这么一种坏风气就是说它完全是用一个量化的东西来衡量人文学者的这样一种劳动,其实我觉得是非常错误的,人文学者的劳动完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他可能一辈子就是写了一本书,或者一辈子就是做了一件成功的事情,可是他的整个存在他的思想的发展和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 李小萌:有觉得寂寞的时候吗? 陈思和:当然有。寂寞根本不是困惑,从事我们这样工作的人他必然要寂寞的,这我觉得不是困惑,自从选择了这条道路以后我从来没有改变过也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一定能走下去。 声明:央视《东方之子》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