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侯肇安出资建书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23:20 天津青年报 | |
邵红 清朝康熙以来,天津读书士子人数聚增,原有文庙的县学和府学不能满足士子们需要,补官学不足的书院相继在津成立,三取、问津、辅仁、会文、集贤、稽古、崇文和津东8个书院相继成立。其中以辅仁书院建筑规模宏大,在津沽颇具影响力,其首倡人之一是天津乡贤侯肇安。 侯肇安(1757年—1828年),字泰阶,天津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侯肇安中武举人,后任山东武定营守备。嘉庆年间告退还乡,隐居故里。回乡后,他遍施善举,为方便行人,独力捐资铺设东门、西门和北门石路。道光元年(1821年),天津地区暴发瘟疫,侯肇安出资购药施舍给无钱医治的穷苦人。1822年和1823年,天津地区连续出现水灾,无家可归的饥民纷纷涌进城里,侯肇安又提供席棚赠送米粮,并且帮助青壮年寻找做工机会;在东西南北四门设立粥厂赈济闻讯前来的难民。著名诗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一诗中对此史实加以详细记载:“水患年来多难民,纷纷蒙袂聚三津。捐金为粥延残命,四厂分沾五万人。”并且作注:“道光壬午、癸未二年水患,饥民就食来津,侯君肇安倡义捐金煮赈,四门立厂,每日男妇五万余人”。四门粥场每日消耗白银数百两,持续2个月。天津地方官将侯肇安义举上奏朝廷,道光皇帝赏赐三品官。 侯肇安不但乐善好施,还注重人才培养,出资兴建辅仁书院。天津城西有一座文昌宫,由于年久失修,丹漆剥落破旧不堪。道光七年(1927年),侯肇安出资,与嘉庆年间进士王天锡和著名诗人梅成栋将文昌宫修葺一新,改建为书院,把侧殿扩建为学舍,以“相辅以仁”之意冠名“辅仁书院”。地方绅耆的义举得到了官府在资金上的支持,当时长芦盐运使金洙拨款生息用于书院支出,天津府县衙门捐施地以供师生开支。辅仁书院学生额数80名,包括课生员和童生,他参与定条规8则,学规16则。 书院成立后,侯肇安出任董事,事必亲躬,因操劳过度,于道光八年(1828年)在辅仁书院去世。第二年,朝廷准奏入祀天津文庙乡贤祠。他是天津惟一以武举位列乡贤祠。 书院成立后,天津诗坛领袖梅成栋和其继起者杨香仪相继在书院主讲,使其声名鹊起,培养出一些文化名人。科举废除后,天津书院逐渐荒废,袁世凯在辅仁书院旧址上建立校士馆。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