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三大港 将向千万等级迈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7日11:30 解放日报 | |
舟楫云集吞吐万千,上海港今年格外繁忙,每天进进出出3万多个标准集装箱,里面装的基本是进出口货物。记者昨天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获悉,照这样的速度,上海港日内将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准箱的目标。 世界上现在只有两个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1000万箱的大港:香港和新加坡。这意味着,上海港,即将成为我国内地首个迈入千万等级的世界大港;上海也由此向国家战略——— 25年成就世界第三 25年走进世界第三大港,这样的速度是一个世界奇迹。 1978年9月25日,上海港首次靠泊集装箱船,当年吞吐量1976个标准箱;197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破1万箱;1994年突破100万箱;1997年突破200万箱;2000年突破500万箱。第一次实现100万箱的跨越,上海港用了16年,如今差不多1个月就可吞吐100万箱。 从1994年至2000年,上海港用了六年时间实现了从100万箱到500万箱的跨越,跃居世界第六大港。2001年达到634万箱,居世界第五;2002年高达861.3万箱,居世界第四。今年10月14日,上海港更是提前78天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量。 世界强港,量非唯一指标,但量确是基础。在一定量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广泛的集敛效应。立足国内,上海港利用江海转运的有利区位,形成了多种运输方式联运格局,编织起了贯通全国南北40个港口、有10多家航运公司加盟的内贸集装箱水运网,确立了上海港内贸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放眼全球,上海港仅今年以来就新增国际航线23条,其中远洋干线16条,每月航班密度高达1490班,其中国际航班868班,目前在上海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的外国航运公司已逾80家。一切都雄辩地说明,上海港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并正驰向世界强港的目标。 30年差距在此消失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上海港,3000多万吨货物装卸,要花费几千人的劳动。与先进的国际集装箱码头相比,差距不下30年。而今,外高桥码头吞吐300多万个标准集装箱,相当于3000多万吨的货物,只需四五百人,最快装卸效率达到每小时355个箱子,创下又一个世界纪录。可以说,30年差距已经基本消灭。 这才有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1000万”。 数字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坚定实践。为了早日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政府不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洋山深水港和外高桥新港区建设;推动“大通关”;率先在外高桥港区试行电子单证,使外贸出口货物出运更加快捷;率先在外高桥港区实行箱区内无人化全封闭管理,大大提高港口装卸效率……大口岸、大市场、大贸易的功能日益显现,上海港引力不断增加。 数字的背后,也反映出上海港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全港电子邮件系统,每天光传送数据就在200兆以上;码头现场的中央控制室通过无线终端可以对各类装卸机械实时控制,以前在码头上编制装船配载计划需要几个小时,现在只需20分钟,甚至装船前把货箱送到都能赶上班次,就像发快件那样便捷;外高桥港区桥吊配置从100米一台增加到近90米一台,这些外伸距60米左右的超巴拿马岸边集装箱桥吊,同龙门吊、重箱叉车、空箱堆高机、牵引车等各类集装箱机械一起“飞舞”,合奏出上海港激情洋溢的辉煌乐章。 数字的背后,还体现着港口产业的不断发展。1000万个标准集装箱,光码头上的收入就有30多亿元;延伸产业更是包罗万象,包括集卡运输、汽车修理、船舶代理、货物代理。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现在集装箱卡车1万多辆,堆场企业近100家,货代企业3000多家……港口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20万个。 数字的背后,更折射出上海经济的不断向好。最直接的数据就是上海外贸,今年1至10月进出口总额909.6亿美元,同比增长五成多,超过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8.8个百分点。 “1000万”,不是句号,而是新的起点———尽管上海港面临深水航道不足、外高桥与洋山港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挑战,但大步跨越的信心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动摇。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郑红 本报通讯员 董文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