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航天专家梁思礼家乡之行寄语中国企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30日15:45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不仅“躯干”出色还要“头脑”出色本报记者 区健妍 孙璇 通讯员 颜良辉 梁思礼:1924年8月生于北京,梁启超之子,原籍广东新会。1945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1949年获得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火箭控制专家,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曾任航天工业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 昨日,中国著名火箭控制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院士亲临广州,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为家乡人作了一场名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回顾与展望”的精彩演讲。会后,年近八旬精神矍铄的梁老先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不能受制于人:不能只赚加工费 记:最近您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谈到,21世纪的中国要迈进世界生产知识、技术的“头脑国家”,而不仅是利用别人的知识、技术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如何理解“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两个概念? 梁:我认为中国未来要更加重视科学核心技术的“自力更生”。拿我国目前的汽车制造业来讲,很多城市都有大型的汽车生产基地,但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却仍然由外国企业掌握着,我们赚的只是加工费。又好像计算机行业,现在我们的电脑全是用别人的CPU,真正意义的“中国芯”还未被使用。所谓做“头脑国家”,就是要加快本国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搞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不能做单纯模仿别人技术的“躯干国家”。 记:中国目前处于“躯干国家”之列吗? 梁:是的,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人家是“头脑国家”,我们还是“躯干国家”。我们不能永远跟着别人走,这样会受制于人,一旦被封锁,我们就无计可施,所以我们一定要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寄语中国企业:落足本钱搞研发 记:中国要迈向“头脑国家”,需要作哪些努力? 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发展,但很多产品的技术都采用“引进主义”,我认为应该从引进的东西中消化、吸收,加以创新,使自己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中国的企业应该向“海尔”公司学习,要有“赶”、“超”意识,建立企业的研发机构,有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品牌,把自己的东西逐步推上国际市场。 记: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把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还要用于加大研发能力? 梁:没错。目前国外的高技术企业平均每年拿出10%-15%的收益,用于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我认为,中国的企业每年至少也要拿出5%-10%的收益用在这方面,敢创新,敢想别人之未想。 中国“探月”工程:中国的“头脑”技术 记:您认为“神舟五号”能体现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头脑”地位吗?有的人认为它有模仿前苏联“联盟号”的痕迹。 梁:我认为体现了。“神五”的研制主要还是靠我国科学家“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但与俄罗斯也有一些技术合作。“神五”的基本核心技术和许多重要的零部件都是我们自行研发的,虽然“神五”与俄罗斯的联盟号外形大致相像,但我们有先进的地方,例如我们的飞船空间比联盟号大;而留轨舱的利用,可以说是我国载人飞船的特色和优势,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 记: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探月”工程? 梁:载人航天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人们自然也想到了“探月”和“登月”。可有的媒体说“我国正在启动嫦娥工程,中国人登上月球的时间不会太长,可能只要三四年”,这完全曲解了意思。“登月”和“探月”是两个概念,“嫦娥工程”不是登月而是探月。登月是很遥远的事,月球到底有没有水还是一个疑问,如果有水的话,登月并建月球站就相对容易办到。否则就很困难,因为现在送1公斤物品上太空的成本,按国际标准来算是一到两万美金,实施登月计划必定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在当时就耗费了1000多亿美元。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离登月还很远。 长征系列火箭:很有市场竞争力 记:1985年,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这方面我们的竞争力如何? 梁:中国的卫星发射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我们不仅技术过关,而且也有价格上的优势。虽然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经历过几次失败,但自1996年10月至今,我们的长征系列火箭已经连续成功发射过32次,证明长征系列火箭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 记:在您的航天人生涯,哪次试验让您感觉压力最重? 梁:1980年5月,中国首次进行洲际导弹的发射试验,也就是备受国际关注的“580计划”。当时,我们要把导弹打到太平洋,这必须要定出一个精确的目标,在多少经度、纬度范围以内。美国、澳洲知道我们的试验后,都派出舰只聚集在导弹预定到达的范围附近观察,这样一来,我们不仅是在做自己的导弹试验,还是在国际舞台上表演,展示自己的实力,我们除了要把导弹打得稳,还要打得准,所以那次大家的压力都特别重,最后我们还是成功了。 记:航天技术存在非常激烈的国际竞争,作为航天专家,您心里是否绷着一根弦,因为它的成败不仅是个人的荣誉,还关乎国家的荣辱。 梁:这么多年来,我们这些老航天人心里的弦的确绷得很紧。但现在我已不在一线了,年轻一代的航天人也成长起来了,轮到他们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出力了。我们几代航天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我们必须一代一代地绷一根弦,不辜负国家对航天事业的期望。(晓航/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