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水电一总队参加支援西部大开发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1日07:12 解放军报 | |
2003年11月6日,“西电东送”工程的骨干项目、我国在建的第二大水电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顺利实现截流。此役,标志着我国自力更生建设的又一座特大型水电站拉开了攻坚的序幕,建设者将采用多项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挑战筑坝技术的世界级难题,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书写新篇章。在电站建设大军的方阵中,一支威武雄壮、精神抖擞的橄榄绿队伍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武警水电一总队的官兵。他们所承建的龙滩右岸导流洞直径26米,长800多米,是目前亚洲过水断面最大的导流洞。官兵们以合格率100%、优良率100%的双百佳绩,为 龙滩水电站已是这支“水电雄师”在红水河上参建的第三座特大型水电工程。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驻广西兴建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开始,20多年来,武警水电一总队官兵纵横西部,驰骋江河,用血肉之躯在西部的广袤土地上,竖起一座座丰碑,展示了中国水电兵的风采。 急 “西电东送”争分秒 亘古万年,激流汹涌的红水河滩多流急,使下游饱受洪涝之灾。为开发红水河丰富的水力资源,变害为利,国家规划了天生桥水电工程。其中,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32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可达88亿度。 在红水河流域南盘江段注入贵州省安龙县与广西隆林县交界处的大峡谷中,有一块长25米、宽2米多的天然巨石直通对岸,故而称为“天生桥”。这里山高林密,水流湍急,日本水电专家到此考察后曾感慨地说:“这里是世界上少有的‘黄金河段’,却又是人类难以生存的地方。” 是的,在这样的地方建电站,广大官兵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存问题———电站建在群山之中,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然而,千锤百炼的水电兵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所想、所急的是早日建成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实现“西电东送”的宏伟蓝图。 几年前,上海、广东等地区的电力负荷紧张。特别是广东,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紧张矛盾凸显,电力缺口达1/3。2000年,广东省曾对20个城市实行限电,为此,一年损失工业产值近200亿元。为了缓解能源紧张矛盾,东部地区不得已办起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火电厂。而在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又有劲使不上,不用说大量的水能资源没有开发,就是已开发的,也无法有效利用。许多大中型水电站一到丰水期,电只好往水里放(弃水),看着真让人心疼。 “西电东送”这一伟大工程,将改变东西部能源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在西部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中,“西电东送”投资最大,工程量最大,如此大规模的电源、电网建设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从未有过。与其他西部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相比,“西电东送”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它不仅仅是西部的工程,也是东部的工程,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实施“西电东送”,用西部的优质电能取代东部效率低、污染严重的电能,无疑可以一举两得,是既符合西部利益也符合东部利益的双赢战略。 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正是深刻认识到“西电东送”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水电一总队的官兵们在天生桥这莽莽大山深处,克服了罕见的困难,忍受了艰苦的煎熬,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在天生桥山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由于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为引水式发电,四条总长40公里、直径10.8米的引水隧洞,就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工程。引水隧洞深埋于云贵高原300—800米的大山腹地,地质地貌变化异常,中外专家惊叹这里是“地质博物馆”。 历经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官兵们闯溶洞、战塌方、过暗河、治涌水,建边坡、打隧洞、筑厂房、建电站……硬是在“地质博物馆”上创造了人类水电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继首部机组并网发电9年后,天生桥二级电站于2001年全面建成,强大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入飞速发展的华南各省。 这些年,武警水电一总队积极运用市场法则,以科学的组织,雄厚的实力,先后夺得了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一、二期工程的开挖任务,天生桥水电站、桃林口水库、洪家渡、龙滩、引子渡、沟皮滩、紫坪铺、瀑布沟等工程主标,迄今已累计完成中标合同金额20多亿元。据统计,1995—2003年该部队完成产值48亿元,人均产值11万元,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 难 革新技术攻难题 在艰巨的工作任务面前,水电官兵们通过革新技术,攻克了一道道难题。 建设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施工方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之所以直到90年代才开工,主要是因为我国水电专家一直在探索论证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其中防渗漏是最大的难题。要想使平均厚度50厘米的混凝土面板能承受住102.6亿立方米库容的压力,不仅要达到设计抗压强度和防渗指标,而且还要具备耐久性要求,其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既无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施工中往往一个小小的难题也会使整个施工“卡壳”。在一期面板开始浇筑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由于液压滑模轨道的设计与实际施工的差别,在底部趾板区出现了一个无法到位的“三角形施工盲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承担面板浇筑任务的武警水电二支队组织了科技攻关活动。 当时还是志愿兵的刘世万向支队领导表示:“不解决这一难题,取消我一年志愿兵待遇。”这意味着,一旦革新失败,他一年内拿不到工资和奖金。立下“军令状”后,刘世万把自己准备要休假的报告抛进了南盘江里,一心扑在科研上。他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制作了十几个模板,设计出了“镶嵌式立模”的新技术,既稳固可靠,又简单易行,大大提高了工效,完全达到了设计标准和国家规范。刘世万独创的方法,现已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主体工程是我国水电建设领域推广使用新技术成果的一个典范。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在主体工程中采用了十几项新技术。 龙滩右岸导流洞开挖高度26米、宽度20米,所在地段山体覆盖层薄。如果开挖、爆破动作过大,会因过度破坏山体结构而导致覆盖层坍塌;如果开挖、爆破过分保守,施工进程又跟不上工期要求。开挖初期,复杂的地质结构一度让这支有着丰富隧洞施工经验、曾在天生桥水电站掘凿“世界第一洞”的“水电雄师”感到非常棘手,工程进度曾经比计划工期滞后105天!要赶回工期进度,在一些人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 在困难面前,水电官兵重视发挥现代科技在水电施工中的作用。他们一方面广泛应用和改良以前施工中累积总结的先进施工技术,一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经过反复比较论证,摸索出了适合于该地段施工的“改良新澳施工法”。一道道施工难题迎刃而解。 在导流洞加固支护过程中,官兵们用长短不一的钢筋嵌入山体,将各岩层串接起来,然后在钢筋和孔壁之间灌入水泥砂浆使钢筋和山体固结,从而达到稳定山体的目的,这就需要增加随机锚杆。但是,增加随机锚杆,不仅对施工监测和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施工成本。在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中,他们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果断作出决定:即使是增加成本,也要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整个洞身支护,武警水电一总队共耗锚杆295000余根,比设计多了近10800根! 一个个难题的攻克,一项项新技术的采用,使得水电官兵在西部战场上所向披靡,捷报频传。在天生桥,官兵们刷新了水电建设的世界纪录———月填筑强度117.93万方,远远超过“世界第一高坝”墨西哥阿瓜密尔巴水电站大坝月填筑68万方的记录。在洪家渡,官兵们在导流洞开挖过程中,创造了4个月突破300米大关的好成绩。在龙滩,水电官兵抢回了被认为“不可能”的105天工期! 险 时刻面对生与死 武警水电第一总队在建设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时,按照水电专家的构想,要利用南盘江雷公滩U型河段181米大落差,在大山腹地开凿4条总长40公里的引水隧洞,让河水流向建在雷公滩尾的发电厂房发电。在喀斯特溶岩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的“地质博物馆”里,“水电雄师”兵分三路,同时向大山腹地掘进。 可是,在800米地层深处,岩爆、塌方、涌水、泥石流危机四伏,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担负一号引水隧洞开挖任务的三支队二连副排长唐喜诚,为使战友免受塌方的威胁,只身一人钻出操作层更换掘进机刀片。就在这时,由于地应力引发的岩爆发生了,两块直径3米多、10多吨重的岩板把唐喜诚压在了下面。一位年仅22岁的年轻战士,永远长眠在地层深处。在电站大坝和厂房主体工程建设中,一次突发性山体深层滑坡,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了,7000多立方米泥石从山的一侧坍塌而下,40多名官兵和民工,转瞬间就被无情吞噬…… 水电兵们从巨大的悲痛中站起来,向电站工区所有的古滑坡体发起了挑战。由于电站布局的需要,发电厂房、调压井、32万伏开关站就设在381米滑坡体下。如遇暴雨和泥石流,就会造成东西长300米、总方量达170万立方米的大面积滑坡,严重威胁着电站的安全。为了遏制山体滑坡,水电兵们首先在坡顶减载30万立方,随后采用18根入地45米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群,将滑体拦住,解决了悬在建设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洪家渡电站工地,“水电雄师”又经历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硬仗,它就是电站左岸坝肩开挖任务。 洪家渡水电站建在“两岸障目,一线通天”的峡谷中,是乌江天险中的天险,在它的两岸形成了高300多米的古滑坡体,从远处看,巨大的山体摇摇欲坠,严重威胁着电站的施工安全。为了抑制它,官兵们选择了左岸这项谁也不愿意干的工程进行攻坚。按合同工期要求,这项工程要在大坝截流前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开挖93.88万立方米,混凝土喷锚7500立方米,150吨预应力锚索69束。 一场人与自然的激战打响了。官兵们首先在犹如墙壁一般直立的岩石上挖出3条马道,然后沿着陡峭难行的马道,用双肩将钢支撑、锚杆、锚索一根根扛上危险的峭壁进行安装。在气候变化无常的云贵高原,战士们经受着烈日的灼烤、暴雨的鞭打、寒风的吹刮,高空作业的威胁。为了抢工期,一天要干十四五个小时,收工时满身灰尘不辨面目,个个腰酸腿疼,迈不开脚步。 生与死,是官兵们时刻面临的考验,为了支援西部大开发,他们把生命置之度外。但是,官兵们始终把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作为规范施工行为的重点,发现事故苗头,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及时进行研究,采取措施排除隐患,尽量减少伤亡。由于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左岸坝肩开挖以来,迄今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开挖近100万方,没有发生任何因违章违规的大小安全质量事故,创造了边坡开挖中未亡一人、未伤一人的好成绩。贵州乌江开发总公司的一位专家说:“干这么危险的工程,竟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简直是水电建设上的奇迹。” 重 艰巨任务压不垮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工程,主要包括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填筑和溢洪道工程开挖任务。天生桥一级水电站距下游天生桥二级水电站7公里,电站总装机120万千瓦,大坝采用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大坝总长1168米,高178米,仅次于墨西哥的阿瓜密尔巴电站,是当今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高坝。 按照要求,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在开工当年1997年汛前,大坝要填筑到725米高程,能挡300年一遇洪水;次年汛前大坝要填筑到768米高程,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1999年底大坝达到787.3米高程,全部填筑完成。可以说,这每一组数字,都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官兵们十分清楚,眼下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而且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此时,离1997年汛期到来的时间不到3个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达到填筑目标,必须每月完成50万立方米填筑量,每天就要完成1.8万立方米。 南国的3月烈日炎炎,袒露在阳光下的大坝工地被晒得滚烫。天生桥峡谷里没有一丝风,憋得人喘不过气来。水电兵们每一天都早出晚归,在机械轰鸣声中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炎热的阳光下不断夺得高产。每一个班下来,浑身上下湿漉漉的,脱下工作服使劲一拧,能拧出汗水。二支队八连连长杨忠诚在天生桥峡谷已度过了16个春秋。这位朴实憨厚的小伙子,自打当上连长后便心不离工地,身不离现场。妻子病了,孩子病了,他也没回去看一看。每遇紧急任务和重大险情时,他经常24小时连轴转。像杨忠诚这样的人,水电兵中何止一个、两个!在他们当中,多少人积劳成疾,但凭着坚强的信念,仍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正是由于有了他们,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大坝提前完成了725米高程任务。 二支队五连在攻克768米高程目标时,从早到晚,昼夜苦干。广大官兵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共完成钢筋绑扎、架设560多吨,止水钢片制作、焊接520米。十几天之后,极度疲劳的战士干着活儿就睡着了。支队领导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忍心让战士们这样拼下去,高声地喊着:“休息!休息!休息20分钟!”一百多名战士齐刷刷地往钢筋上一躺就睡着了。20分钟一到,支队领导就把战士叫起来了。此时,他们多想让战士多睡一会儿啊,可是防洪度汛目标不许可。而无怨无悔的水电兵们站起身后,又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去。 为了加快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进度,部队购进了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长150米、重160多吨、钻头比三层楼还高的全断面掘进机。这种大口径掘进机当时全世界仅有3台,其中在天生桥工地就有两台。操纵这两台激光导向、液压掘进“钢铁巨兽”的,是20多岁的年轻战士。在日夜争分夺秒勤学苦钻后,掘进机安装完毕的同时,官兵们就掌握了技术要领和实际操作动作,使掘进机一次安装、试运转成功。 但是,全断面掘进机这个“钢铁巨兽”也时常会遇到溶洞、暗河,陷入困境。这时,在弥漫着刺鼻硝烟和雾状尘埃的引水隧洞里,一群光着脊梁、身穿短裤的官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夜以继日地清理溶洞、暗河,为掘进机“鸣锣开道”。工作面狭窄无法动用现代化机械,他们就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铲一铲地挖,甚至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抠,有的战士手指磨破了用胶布贴上坚持工作,有的双脚在泥水中泡烂了也全然不顾。 在这里,忠于职守的水电兵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写下了许多应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数字。仅在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施工中,他们就开挖土石方359.01万立方米、衬砌混凝土200.99万立方米,先后治理跨度10米以上的大溶洞20个,通过岩爆区5000米,穿越破碎带46000米,架设钢支撑2000米。(解放军报2003年12月01日 第9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