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将提请审议专题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台独”为何愈演愈烈?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1日08:58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台独”愈演愈烈既与台湾岛内政治生态有关,又与“台独”势力低估大陆决心、高估美方支持有关。

  文/牛新春

  近一段时间以来,陈水扁出于“大选”和“台独”的双重需要,其冒险心态不断加剧,公开宣称明年“大选”是“一边一国”与“一个中国”的对决。在离“大选”不到四个月的时候,陈水扁出此“险招”,显然是想以小搏大,既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挑战,亦是对“背后的最大靠山”美国的一次测验。

  在面对如此多的阻碍力量的情况下,“台独”为何不退反进。

  首先,台湾岛内的“选举政治”让三大政党比赛“台独”胆量,提出不负责任的竞选计划。自从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的一贯立场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希望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终统一台湾。然而,最近台湾岛内的政治情势却是三大党竞相比拼“台独”的胆量,向选民开空白支票,引诱选民走向误区。这表明岛内的政治人物也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陈水扁提出2003年完成公投“立法”、2004年实施“公投”、2006年“制宪”、2008年实施“新宪”;国民党、亲民党迅速反击,提出比陈水扁更激进的步骤:本月立即实施“公投入宪”,2005年通过“公投”,制定并实施“新宪法”。不仅如此,国民党还声明并不反对“台独公投”和变更“国号”。民进党、国民党和亲民党是台湾最主要的三大政党,三党都在比赛“台独”的速度,并以此来吸引选民。

  民进党、国亲两党的主张之所以能够吸引选票,在于其将“台独”与人权、自由等多项选民关注的议题糅合在一起,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也在于各党利用大选之机疯狂给选民开空头支票,而不向选民告知所要付出的成本。众所周知,国民党、亲民党本来在“台独”问题上与民进党是有距离的,但近来受选情的压力不得不紧跟甚至超越民进党的台独主张。

  其次,陈水扁以台湾岛内人民的生命财产作抵押,将大陆的“耐心”、“爱心”当作可利用之机。大陆的一贯立场是谋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放弃使用武力,不到迫不得已不使用武力。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曾在《国防白皮书》中明确宣布,“台独”即意味着战争,并曾使用军事演习震慑“台独”分子。但是,这些并未让“台独”力量回头,陈水扁等人反而认为只要大陆还未使用武力,“台独”就可以继续往前走,实际上是不断在测试大陆的政策底线。

  去年8月,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今年又相继提出“公投”、“公投入宪”和“制宪”等台独议题。对此,大陆再次给予警告,先后称“坚决粉碎‘台独’”和“使用武力可能不可避免”。显而易见,陈水扁等人再次未对大陆的警告给予足够重视。使用武力是大陆遏制“台独”最后的手段,但是它又有可能难免会伤及台湾人民的切身利益,这是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相当谨慎的重要原因。陈水扁正在利用这一点,一点点地试探大陆的决心。

  最后,美国对“台独”的模糊态度也助长了“台独”。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确实曾做过一些反“台独”的努力,并多次警告陈水扁不要制造麻烦。一方面,布什将“不支持‘台独’”与“三报一法”相提并论,甚至将其发展为“对台新三大支柱”之一。布什从上任初强调《与台湾关系法》发展到讲“三报一法”,多次强调坚持一中政策、“反对‘台独’”和“不支持‘台独’”。但是2001年4月,布什又称“竭尽所能”协防台湾,2003年6月改为“将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台湾自卫”,前后差别明显。

  由于美台之间的历史关系,美国长期以来在感情上同情台湾、在意识形态上认同台湾、在利益上与“台独”有交汇,因而常常做一些支持台湾当局的举动,让“台独”势力似乎有恃无恐。与此同时,美国内有一些长期支持台湾的“鹰”派,他们在台湾问题上既有部门利益,又有个人利益,有时不惜偏离美政府最高层的决策而支持台湾。据11月11日台媒体透露,台湾定期资助美政要或学界重要人物,现政府中就有美国国防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等人,他们进入政府之前每次赴台都会收到5~10万美元现金。美在台协会主席夏馨就是这些“鹰”派人物的代表,在10月访台时,她在“协防台湾”、“公投”、“大选”等议题上均有偏离布什政府基调的谈话。(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12月1日总第158期 作者:牛新春 任职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所)

  相关专题: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将提请审议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