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考古引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何时停吃“文物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2日09:19 海南日报 | |
作者:姚莉莉来源:海南日报“太痛心了!受破坏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时隔5年,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说起1998年西沙考古时看到的华光礁沉船遗迹,仍然满是痛惜之情。 1998年12月,考古队在华光礁发现一处沉船遗址。该遗址是1996年由渔民首先发现的,同年被盗掘。因发生哄抢,遗址曾被人用炸药炸毁。后经我省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盗掘行 水下情况令考古队员十分痛心:在数千平方米的范围内散落着大量的瓷器残片,到处可见残破的瓶口、碗底、碟片、熏黑的船木等,因水下爆破形成的3个大坑,宛如巨大的伤疤,深深刺痛着考古队员。 随着文物价值的不断提高,掠夺性盗掘水下文物的阴影经常困扰着水下考古专家。震惊世界的米歇尔南海盗宝事件,曾是催生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直接导火线。 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恰(MichelHartcher)等人在南中国海的一艘沉船中,偷偷打捞出康熙年间青花瓷约15万件、金锭125块,并于次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利约2000万美元。这件事震撼了当时的中国政府和考古界。1987年,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相继成立,从而揭开了一幕幕被深邃的海水遮蔽了数世纪之久的隐秘,而水下文物保护也被正式摆上议事日程。 据省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水下盗宝虽不像陆地盗墓那样猖獗,但对水下考古工作的破坏已不容轻视。前几年,我省渔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十分淡薄,他们在潜泳打渔时一发现水下文物,便占为己有,拿到市场上出售。在琼海潭门镇,少数渔民一度放弃了千百年来撒网捕渔的传统,吃起了“文物饭”,专门潜入海底打捞文物获利。 “一些渔民缺乏法律意识,以为打捞的文物属于个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专家们认为,西沙文物是研究水上丝绸之路的有力物证,更重要的,其作为一种国家财产,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其加以保护。他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渔民的宣传教育,并发动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在保护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好水下文物。 本报记者姚莉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