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08:3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三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因此,同时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说,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必须勇于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置于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地位,提出了推进各方面改革的重大举措。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到政府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等等,一系列新思路、新突破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改革要面对一些难点,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做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回顾多年实践,我们知道,一些问题的存在与体制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比如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某些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不够顺畅、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不足、公有财产权及公民私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迟迟建立不起来。而这也构成了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难题的瓶颈。对此,《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一改革思路,抓住了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的产权问题,对于消除企业和公众在追求财富、创造财富中的种种后顾之忧,无疑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社会财富的创造,落实到最基本的、与广大劳动者关系最密切的层面,即就业及分配方式问题。《决定》强调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这就从制度设计上,为扩大就业再就业提供了路径保证。而实践证明的能大量吸纳就业再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都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扶持的目标,适合现实需要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也得到肯定和鼓励。《决定》确定的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也是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力图为增加农民收入打通制度上的障碍。在分配方式上,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都在兼顾社会公平的同时,力图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不同收入阶层的劳动热情和权益。 所有的创业就业行为,最终均要汇聚到市场竞争的平台上来。因而,能否激发公众创造财富的信心和热情,市场秩序的规范与否至关重要。同时,应当着眼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从而为所有投资创业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市场交易环境。此外,激发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热情,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即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应当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