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走“学术立院”、“学术兴院”之路(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09:20 光明网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创建一流劳动科学学院纪实办学独具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成立于1983年10月,是由原国家劳动人事部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创办的一所专业性的学院。2000年隶属关系归为中国人民大学。建院20年来,学院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在这些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机构。学院形成了以劳动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三大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综合劳动科学学科群。

  新领域,起步早,发展快

  学院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大都属于新兴领域,经过20年的积淀,创造了国内相关学科发展的多个第一。

  总体而言,劳动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以及劳动关系等专业都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发展起来的学科和专业。由于劳动人事学院产生于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创立了这些专业,引领了这些学科在国内的发展。

  劳动经济学:从历史上看,是人民大学于1953年于国内首次开办劳动经济学大专班,1957年由于特殊原因转至北京经济学院。1983年原国家劳动人事部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1984年开始招收大专班学生,198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设立劳动经济硕士点并招生。199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国内设立首家劳动经济博士学位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1年,劳动经济学成为全国唯一的劳动经济国家级重点学科。

  人力资源管理:1985年首创人事管理专业并在全国招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年在国内率先将“人事管理”改名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经济硕士点和博士点中一直招收人力资源方向的研究生。2003年在国内第一家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

  社会保障:1983年创办工资福利专业,此系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前身;1998年将原“劳动经济”本科专业改名为“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本科专业。早在1986年学院便开始招收社会保险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8年正式设立社会保障硕士点。今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社会保障博士学位点。

  劳动关系:在全国首创劳动关系专业,并于2003年首次招收本科生。

  多学科、综合化、互补性

  无论是劳动经济、社会保障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由多个学科共同支撑的领域。广义的讲,都属于劳动科学的领域。比如劳动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应用性主要表现在解决劳动就业、失业、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等重大的劳动经济问题,同时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虽仍划在工商管理的一级学科目录下,实际上是由管理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来支持的一个专业领域;同样,社会保障也是由劳动经济、社会学和法学等多学科支持的一个领域;未来该院将致力发展的劳动关系学科,也是不能脱离劳动经济、劳动法学、社会保险、管理学等学科支持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正是由于这种跨学科、交叉性、互补性的发展,使得迄今劳人院在国内获得了不可动摇的优势。

  需求大,市场宽,前景好

  新型学科在发展的初期,往往不被人所认识,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劳动人事学院的学科和专业逐渐被认同。在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学院的几个新型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都十分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在人民大学名列第一。发展劳动力市场迫切,就业、失业和收入差距问题突出,旧的用工体制被打破,大量劳动争议和纠纷的出现,形成了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到企业、个人的微观层面对劳动经济分析和劳动关系处理专业人才的强烈需要;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人才竞争加剧,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的问题成为组织发展的战略命题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必然上升;社会保障是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等社会保险人才,以及对企业年金、员工福利等企业保障的需求,也使得社会保障的专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在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7亿多劳动力,3亿城镇就业人口的大国,劳动人事学院的专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师资齐,思想活,心气足

  建院初期,劳人院从人大、北大、复旦、南开、中大、吉大引进了一批年轻的优秀的硕士和博士。后又从北师大、武大等院校引进了一批人才。目前,在国外学习和进修经历的教师已占到总数的80%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70%。形成了一支具有不同学校文化背景,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热爱劳动科学教学和研究及人才培养事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比较整齐的师资队伍,并涌现多位有影响的知名学者。

  接轨早,国际化,兼容性强

  从80年代末期开始,劳人院就不断从学科体系上探讨借鉴北美的劳动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经验。90年代初该院便开始在相关专业中使用美国原版的专业教材《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从开始就抛弃了前苏联劳动学科体系的框架,学习和借鉴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和做法。一直追踪和关注国外一流大学,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劳动科学和组织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动向,并与国际劳工组织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影响大,“品牌”响,范围广

  目前,劳动人事学院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其影响遍及国内外。从1983年成立以来,不仅学科建设具有优势,而且为中央国家机关、各地政府机关及各类企业提供的各类教学、培训及咨询等服务效果良好,受到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现在,劳人院的多位教授兼负着重要的社会职务,如郑功成教授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及多个中央部委的咨询委员,曾湘泉教授担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科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国家卫生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2003年3月28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曾湘泉教授应邀就“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就业政策研究”进行了讲解。许多政策研究成果为国家采用。学科建设 科研攻关引人注目

  近两年来,劳动人事学院在学科建设和学院各项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学科建设目标明确

  该院鲜明地提出了“学术兴院”、“学术立院”的办院方针,明确了学院发展的方向和办院宗旨,提出了一个平台和三个增长点的发展策略,即以劳动经济作为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科学整体建设和发展的平台,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和劳动关系三大领域同步发展。

  劳动经济学已经成为全国优势显著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全国唯一的劳动经济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内首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将从2004年正式招生;今年申报的社会保障博士点以显著优势获得批准。在国内首倡的劳动关系本科专业方向招生计划亦于本年度启动,已经迎来首批劳动关系本科生。这些都是他们提出的一个平台、三个增长点规划思想的成果。

  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标志性成果建设。以《中国社会保障研究报告系列》、《中国就业报告系列》为该院的两大标志性成果,目前,由郑功成教授主持的《中国社会保障研究报告之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一书已出版发行,书中的主要内容成为劳动保障部等中央部门领导的参阅件;由曾湘泉教授主持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接近完成,一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已得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中国就业报告系列之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初稿已经完成,即将出版。

  高层次学术研讨。去年以来,劳人院成功举办了两届“全球化条件下两岸三地劳工与社会保障”研讨会,启动了“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举办了“关注民生论坛”(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与国际劳工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举办了“中美产业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还主办了来自20个国家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保障和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举办了两届“中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研讨会”。

  承担重要项目。近三年来,该院承担的国家级和部委重点科研项目11项,一般项目1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一批项目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承办学术刊物。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合作,劳人院成功承办了《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两份刊物,目前刊物在学术界与政策层面的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人才培养水平快速提高

  学科和专业建设。两年来,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在教学中逐步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坚持了“两个联系,一个接轨”的原则,即联系实际,联系自身科研课题,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相关课程和专业建设的经验,与国际接轨。为此,他们提出了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的要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国际标准的研究生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格式,从严要求,严格把关。同时,还确定了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制。

  教学方法更新。从90年代初开始,劳人院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开始使用英文教材和英语教学,同时引进了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保障等课程中亦采取了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还邀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定期举行报告会。

  开设新课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不断推出结合中国实际、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新课程,如给研究生开设“管理学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新进展”等;给本科生开设“管理技能开发与评价”等;在研究生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研究方法的训练和教育。对本科生教学提出了“拓宽基础,强化技能”的要求,扩大了本科生选修课范围,并适度增加了劳工关系方向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理论修养,还开列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必读书目。

  强化研究能力。为加强学生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劳人院启动了优秀学生论文奖励工程,去年,冯亚丽等四位研究生、本科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奖励。今年又有杨方方等七位学生获得首届优秀学生科研成果奖。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今年4月,两位本科生的两篇学术论文,获得瑞士号称“小达沃思”国际管理论坛奖,应邀赴瑞士参加会议交流和颁奖典礼。

  教材建设重点推进。该院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正式启动了首批10本的“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核心教材计划”,与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启动了近20本的“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建设计划。6月底,首批10本教材已经付印。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劳动人事学院扩大了硕士生、博士生招生规模。2003年博士、硕士生招生规模达到114人。与此同时,近年来硕士和博士生的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2003年硕士生报考人数达370多人,博士生报考人数是上一年的4倍。 远景目标 建成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一流劳动科学学院

  在人民大学争创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下,劳动人事学院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即经过5到10年的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对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以及国际组织有重大影响的一流的劳动科学学院;成为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地。

  为实现上述目标,他们确定了以下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

  继续强化“学术兴院、学术立院”方针,坚持一个平台三个增长点思想,推动学院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建设好劳动经济学重点学科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强调学科发展重点,同时保持学科相互支持,相互交叉的独特优势和特点。研究设立学院内部三大学科平台课,培养高质量、综合性劳动科学人才;打通专业,加大科研激励,推动标志性成果;坚持劳人院的学科作为应用性学科的特点,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现实中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力争使其学术成果对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国际组织形成重大的决策影响。劳动人事学院简介

  1983年10月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在这些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机构。迄今为止,已有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3个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并与有关学科分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劳动经济学是优势显著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社会保障系和劳动力市场系四个系;有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研究所、组织行为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和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及劳动科学学术资料信息中心、劳动科学实验室。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学院形成了一支整齐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在学院任教。其中有我国劳动经济学科的开拓者、老一代著名经济学家赵履宽教授;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和薪酬理论及管理专家、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曾湘泉教授;著名社会保障与灾害保险学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郑功成教授;著名劳动关系和劳工问题专家常凯教授;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孙健敏、彭剑锋、肖鸣政等教授。学院现有中青年教授9人,副教授16人,讲师7人;另有返聘教授8人。全院教职员工合计50余人。还有来自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我院兼职教授。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80%的教师有国外学习和进修的经历。

  建院以来,学院共培养各类毕业生2000多人;现有在校生600余人,包括海外留学生、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还有校外在职攻读研究生班的学员500余人。劳动经济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中国劳动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重要科研和教学基地。

  1985年,劳动经济专业开始招生。1986年,设置劳动经济学硕士点。1994年,设置劳动经济学博士点。2001年,劳动经济学成为优势显著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唯一的劳动经济国家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包含劳动经济理论、劳动力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国内外就业政策评估、薪酬福利与政策、劳动关系理论、产业与劳动争议、人力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等研究方向。

  目前,劳动经济学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劳动和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和劳动关系本科方向等完整的劳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科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工关系、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组织行为学、劳动与职业社会学、发展与就业、社会心理学、职业安全与卫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国劳动问题研究、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经济博弈论、知识管理、人事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中国劳动史等。

  在专业建设方面,本专业曾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失业预警系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北京市收入分配调节和防止两极分化对策、WTO与中国就业问题、我国劳动争议和纠纷、我国企业工作时间、劳动力市场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撰写完成了大量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专业的著作、教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2003年3月28日,曾湘泉教授曾应邀给中央政治局就“世界就业趋势和我国的就业政策研究”进行讲解。在实践方面,本专业对我国政府的劳动就业和失业、收入分配、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保障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国内最早培养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教学基地和重要科研基地。

  198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创办之初,就设有工资福利专业,是当时全国新创的三个专业之一,该专业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工资与劳动保险管理人才。1986年,学院开始在全国率先招收社会保险方向(劳动经济学硕士点)硕士生。1993年,又在全国率先招收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1998年在全国率先设置社会保障硕士点。1999年正式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2003年博士点申报中,社会保障学科以94.44的高分获得通讯评委通过,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终评审,正式批准为博士点。

  目前,社会保障学科单独招收社会保障博士生、社会保障硕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全国最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为兄弟院校提供了参照。

  本学科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社会保障学、社会政策、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救济与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中国社会保障政策分析,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社会保障学科在注重吸收发达国家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劳动保障部、民政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农业部等多个中央部委的重要科研项目,出版过《社会保障学》、《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等多种有影响的论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多份政策研究报告被中央部委乃至国务院吸收。本学科还十分重视教材建设,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套社会保障教材,包括《社会保障概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精算》、《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等。郑功成教授所著《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商务印书馆出版)被确定为全国研究生推荐教材中唯一的一部社会保障著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国内最早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基地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和管理实践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1983年建院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直是劳动人事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1986年,学院开始招收人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干部专修生,1993年,学院在全国率先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1996年,又率先在全国招收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在职研究生。本学科已向全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培养输出了数千名专业人才。2003年,获准独立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是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构、人力资源规划、组织行为和领导学、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员工技能开发、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薪酬福利和激励制度、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博士(或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掌握企业管理学和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企业管理各项职能的实际操作,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理论和技术,精通并能独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不同职能的方案设计、操作和实施,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和领导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和公共部门、各类非赢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以及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专业建设方面,本专业曾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编写了大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著作、教材。2003年,由该系老师最新编写,融西方最前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中国具体管理实践于一体,代表本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系列精品教材(共16本)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 1 老中青三代学者共商学科发展大计
  图 2从华为基本法开始,劳人院教师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在中国企业界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方案与规章制度,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
  图32003年3月28日,劳动人事院院长曾湘泉教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次集体学习活动中讲解“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研究”。
  图438岁的郑功成教授成为新一届人大常委会最年轻的委员,这是他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新华社稿)
  图 5 2002年12月9日,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在人大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图 62002年4月,美国康奈尔大学产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副院长罗伯特·史密斯教授在劳动人事学院举办的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青少频道(Y-ZONE)全新上线
  燃情互动,情爱添姿彩,在这个冬天找到属于你的爱!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情不自禁极限快感
帮你成为性爱高手
非常笑话
长日漫漫烦了还累
怎么办?看笑话!
图片
铃声
·[陈奕迅] 十年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低成本实现网上创业!
堵车? 它不堵!!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古城西安群英“惠”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什么泳裤好?颜色款式没关系,它一定不能比你游得慢!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