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南水北调中线踏访 如何走出水的困扰(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13:00 荆楚在线-湖北日报 | |||||||||||
湖北日报记者曾祥惠 黄中朝 河北邯郸县三陵乡姜三陵村农民张玉君向记者介绍缺水的状况。刘铁军摄 11月30日上午,我们从河南安阳跨过漳河,进入河北邯郸。眼前,华北平原越来越开阔、坦荡。然而,一种干渴的气氛,撒在畏畏缩缩的麦苗上,落进不见水影的小河、堰塘里,初冬的原野少了好多生机。 邯郸城外20多公里处,兀立路旁的一间黄房子,蓦地闯入视野。墙上,有“河北省人饮解困工程”一排白字。 也真凑巧,当我们停车走近房前,正碰上一个中年汉子,掏出钥匙开门。一问,他是邯郸县三陵乡姜三陵村党支部书记姜振卢。今天是村里给群众供水的日子,他来开电源抽水送水。 屋里,立着碗口粗细的抽水管道。姜振卢说:“650多米深处的地下水,就是靠它抽上来。” “650多米?那不等于现在丹江口大坝的六七个高度?!”我们不由惊叹。 1987年,河干堰枯、走投无路的姜三陵村,被逼着打井取用地下水,前后花了10多万元。面前这个毫不起眼的水井,是全村300多男女老少的生命井。 走进村民张玉君家,厨房靠墙立着半人高的水缸。小桌上一小盆泥浆水,洗过几次菜,主人还舍不得倒掉,说是准备再洗一回碗。 听说中线工程水源区湖北日报记者前来踏访,三陵乡党委副书记董献军特地赶来接待。他介绍,这几年,地下水井从上世纪70年代深百来米,已打到深300多米,原来用于浇地的井都废了。种地靠天。全乡5.5万亩土地,近5万亩被迫种上耐旱作物红苕、小米和绿豆。邯郸城北,滏阳河流出市区。邯郸县黄粱梦镇来马台村村民郭方全,正在河滩责任地里收白菜。他说,河里一年流的都是污水。10多年前,河水还是清清亮亮的。 途经邯郸郊外一处化工厂,围墙外翻转着黄水的排水沟,发出刺鼻的异味。水沟两边,分布着被污水毒死的枯萎树木。 滏阳河导引我们进入市区。沿河两岸,绿地、林木与亭台之间,有三三两两散步的市民。个体工商业主吴志刚说,滏阳河通过城区的10多公里,政府近几年用块石砌了河岸,城区居民才告别了污水横流、垃圾乱堆的河滩。 在与我们座谈时,邯郸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周赤说,城区居民解放以来,先后喝了四种水:上世纪50年代起,喝浅井地下水、滏阳河水;70年代后期,被迫喝自来水厂处理过的有怪味的滏阳河水;80年代初,被迫从40公里外的滏阳河源头,打15口深井用管道引水来喝;90年代末期,为了喝水,再被迫从55公里外的岳城水库引水。 周赤说:“半个世纪喝水的变迁,记录着邯郸城区希图挣脱水束缚的艰难。” 邯郸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负责人谷军方,打开邯郸水利网站,用少、急、脏三个字,概括了全市水资源现状。 少:有着840多万人口的邯郸市,年水资源总量仅为13亿立方米,人均只有157立方米,只有缺水严重的河北省人均数的一半。 急:境内年降水,集中在七、八、九月。1996年8月2日至10日,降水1300毫米。这年的其他日子,只降水200多毫米。这样,短时水多用不上,长时又没水可用。 脏:养育邯郸人的滏阳河,流经境内的河段几乎全部被污染。有些时段,严重受污的河水,连浇地都要毒死庄稼。 理发店剃头不给洗头,餐馆吃饺子不让喝汤。民间流传的这些笑话,是邯郸城区用水紧缺的真实写照。 邯郸人好客,敬酒词也别具一格:“今天请喝一杯酒,明天送来一江水。”他们的真诚,让人读出好多沉重的希冀。 从踏访了解到,中线工程分配给邯郸的水量,只是用于沿线城镇用水。于是,我们心里生出好多担心:被水困扰的邯郸,将何以应对? 晚上,邯郸宾馆,我们碰到几个世行官员。市水利局的同志说,治理城区滏阳河的6000多万元,用的就是他们经办的贷款。现在,邯郸正在与世行联手,投资1.7亿元,在馆陶、肥乡、成安、临漳、涉县等地,实施总面积为30万亩的节水灌溉工程。 这是一个合理配置水资源的有效途径。虽然刚刚起步,但从一个方面,带给人们走出水的困扰的希望。 在中线工程干渠经过邯郸市郊的地方,邯郸县水利局副局长耿付军,向我们掏出了心里话:城镇居民有了北上汉水,要千方百计不与农村群众争水;要节约用水,停采一部分井水,自觉遏制地下水超采;要切实加强城乡治污,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只有这样,北方的水资源环境,才有可能逐步恢复正常。 立足现实,自觉努力,这是走出水的困扰的理性思考。 将要离开邯郸这座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时,市水利局的同志,恳切邀请我们顺路看一看。 在赵武灵王丛台旧址,有古人留下的“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刻石,赞美着邯郸曾经有过的得水之利。 邯郸市北的黄粱梦吕公祠,荷花池门楼正中,悬挂着1980年北师大教授欧阳中石书写的“泽沛苍生”匾额,字迹遒劲、古朴。据说,先生闻听此地现今缺水难以为继,有感而发,期盼天降甘霖,滋养万众。 如今,邯郸历史上拥有的水沛年丰渐被侵蚀。邯郸人扼腕叹息之余,认识渐趋一致:显然,解开水的困扰,除了中线工程为城镇补水之外,千方百计珍惜水资源,要靠邯郸人自己去探索、去实践。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是从最关键的思想深处走出水的困扰的表现,令人欣喜。
相关专题:关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