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培养中国最好的外交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5日07:06 新华网 | |
现年64岁的吴建民今年7月“履新”,从中国驻法国大使一职上卸任后,他接过了外交学院院长职位。在年过花甲之后,他又一次站在了起点上。 在很多人眼里,外交学院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个创办了48年的学院培养了一代代外交官。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遍布天下的朋友,吴建民希望能够培养出最好的外交官。 12月4日,吴建民接受了早报专访。 “现在我需要从外面化缘” 东方早报:您到外交学院是组织上的安排还是出于您的个人意愿? 吴建民:主要是组织安排。今年年初,组织上找我谈,希望我到外交学院来。我开始比较犹豫,我搞了一辈子外交,没搞过教育,到了我这个年龄改行太晚了一点。后来领导说你千万不要拒绝,我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外交学院的一些同志,他们也都说我能够胜任。 东方早报:您以前是驻法大使,现在到外交学院当院长,这里最大的一个转变是什么? 吴建民:角色的转变。以前我做外交官,对象是国外和国内的一些高层官员,现在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服务对象不同了。 东方早报:当外交学院的院长,跟以前纯粹公务员式的工作应该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吴建民:这里面最不一样的是,我一辈子没跟别人要过钱,现在我需要从外面“化缘”,因为学校的经费还是非常不够的。 现在我们的拨款来自于财政部,还是非常有限,在国家政策放开允许学校自筹一部分资金的情况下,还得依靠自己的力量。 我也在“要人”,这些人主要投入教学,“化缘”来的钱也主要用于教学。我们学校老师的待遇还不高,还需要有所提高,推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了钱,我们还可以引进很多外来人才。 另外,我们还会外聘一些比较好的老师,中国的、外国的都要有。我们现在有20多个外籍老师,将来需求量会更加大,因为我要培养中国最好的外交官。 东方早报:您已邀请了钱其琛、丁肇中、赵启正等人给学生上课。这些良好的个人关系是不是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 吴建民:作为一个校长,你的人际关系和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把这些人请到外交学院来讲座,对于推动外交学院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有一次去丁肇中家里做客,我请他来外交学院讲座,他说,有很多学校请他过去,他都没有时间,但我请他,他一定抽空过来。实际上都是老朋友嘛。 外交的神秘感应该去掉 东方早报:赵启正在外交学院讲课时用自身经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像这种案例式或者体验式的教学在国外大学中很常见,但在我们国家却不多,您感觉这样的一种方式将来在外交学院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吴建民:这种作用非常明显。我们很多老师也进行了这样的一种尝试,但一些外交大事的实例非常少,原因就在于一直以来外交的“神秘面纱”还没有揭去。 实际上外交跟老百姓的关系非常密切,去年我们的GDP是1.25万亿美元,我们外贸占到了6200亿美元,占的比重很大。不光经济如此,外事对老百姓的影响也很大,老百姓也很关注。 过去我们外事中对老百姓说的只是一些大的方面,具体的一些事情还没有讲。我觉得可以讲的东西占大部分,保密的东西很有限的,保密应该有一个时间的限制。 东方早报:您提出外交学院的老师应该多接受媒体的访问,不应该保持神秘感,那我们的外交官呢? 吴建民:外交官更应该接受采访,这是一个合格外交官的体现。像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个很好的面对公众的机会。如果说我们的外交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并不意味着不举行新闻发布会或者不接受媒体采访就是对的。 外交是一种高层次享受 东方早报:外交学院的学生要成为外交官需要一个实习,但只有选拔通过的人才能到外交部实习,你如何看待这样一个问题? 吴建民:这个事情我跟李肇星部长谈过,今年9月10日他来外交学院跟我们的学生进行座谈,他就明确表示,我们的研究生可以直接到外交部甚至驻外使馆实习。我们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东方早报:外交官的选拔机制是非常严格的而且收入也不高,也有人辞职离开了这个岗位,您怎么看外交人才流失? 吴建民:人各有志。我在法国收入也很低,但为什么愿意搞外交?你是代表国家的形象,代表国家、民族的利益,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 去年12月3日,中国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中国驻法国使馆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大家都很累,但最后成功了都非常高兴。这种成就感给你300万也买不到。 通过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外交官的待遇一定会上去,这是一个时间问题。 出去看看非常重要 东方早报:我们注意到,与以前相比,现在领导人出访的次数非常多,而且出访领导的范围也不断增大。 吴建民:这是我们总结了几百年的教训。我们以前在世界领先上千年,在明成祖之后,中国走向封闭,封闭导致落后。为什么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因为他早在1920年就到了马赛,那时他16岁。他对于世界的了解非常深刻,提出改革开放不是偶然的。 我觉得我们的领导人出去看一看,看看人家的长处和短处,这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希望我们年轻人也能看看世界。(记者周浩)(来源:东方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