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五类罪犯可回家改造 会否滋生司法腐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5日14:09 新华网 | |
不在高墙之内,而在社区之中,受到的是更全面的思想、法制和道德教育……12月4日,江苏开始试点在南京、苏州、连云港三市24个街道(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五类罪犯可以不进监狱,而在社区进行改造。这是记者从12月4日我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上获得的信息,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孙安华说,这是对有中国特色刑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据了解,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我省社区矫正对象是:缓刑犯、管制犯、假释犯、监外执行犯和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等5种人。重点是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罪等。 江苏是全国首批试点的省份之一。公安民警、司法所干事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将共同担任矫正人员。他们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对矫正对象实施管理和监督,组织和安排矫正对象参加学习、教育和一定时间社会公益劳动。 为什么要让罪犯回家服刑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首次听到“社区矫正”一词,恐怕是去年香港歌手谢霆锋被判在社区做义工240小时的时候。现在这样的事情在我省成为现实。 直接的效果是缓解了监狱的关押压力。省司法厅基层处有关人士介绍说,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的刑罚方式,具有很多优点。比如,罪犯仍然可以生活在自己家庭中,享有更多的人身自由,情绪也更加稳定,执行的成本很低。不仅如此,罪犯所从事的社区服务也可以节约一些公共开支。 我省一些法律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矫正,从监狱到社区,其背后是深层的司法理念的转变。即转变“刑罚就是关押的观念”、转变“只有严刑才能稳定”、转变“罪犯改造是监狱的责任”。而这样的转变,在试点中需要社会的逐步认同。 国泰新华律师事务所主任丁小林说,在封建社会里,刑罚的功能就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行为人的一种等量报复。比如说: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句话,就深深地渗透着这种文化。但在现代法治理念中,刑罚的终结是回归社会并自食其力,应该说,惩罚只是手段,改造才是最终目的。社区矫正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司法文明,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矫正比率较高,英国是74%、美国70%,韩国64%。 会否滋生司法腐败 公众对新的改革一定会有很多疑问。比如会不会造成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会不会滋生司法腐败?会后,记者采访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孙安华。 会不会造成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孙安华说,社区矫正并不是“判了刑不服刑”,而是对他们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社会改造。实施对象是特定的犯罪人,而不是所有的犯罪人,目前主要是五类罪犯,他们的社会危害性小。对于罪行严重、社会危害性很大的犯罪分子,我们依然要依法予以监禁,这与严打的方针是不矛盾的。国外的经验表明,社区矫正的罪犯重新犯罪率远远低于监狱服刑人员。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实行社区矫正正是推动社会稳定的新手段。 会不会滋生司法腐败?孙安华说,这也是我们试点工作中重点把关的事情。社区矫正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检察、公安、街道和乡镇司法所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等诸多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认定等,一定要层层把关,对不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对象一定要及时建议收监执行。人民法院必须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措施。监狱管理机关要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报请人民法院裁定。(来源:扬子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