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瓶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8日08:55 天津日报 | |
张照东 助学贷款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途径在不少普通高校并不畅通,原因是银行害怕放贷风险,严格控制放贷名额。银行的担忧在情理之中,近日《每日新报》报道,本市几所高校就因有学生不能按时偿还助学贷款,被银行停止发放助学贷款。 不守信用的学生是极少数,那些急需贷款的贫困生却深受其害。银行和高校都多次呼吁早日建立诚信体系,诚信体系的缺失成为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瓶颈”。其实,诚信体系的建立也有自己的“瓶颈”,就是制度约束的缺失。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是古训,“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是新说。道德教育和现实警示也从未停止过,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之所以逆流为之,是他们清楚地知道不守信所获利益与所受惩罚不成比例。造成两者失衡的原因是学校对不守信用的学生缺少约束力,社会对不讲诚信的行为缺少惩罚措施。只有建立起失信惩罚制度,建立起毁信者淘汰出局的机制,“瓶颈”才能突破,诚信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天津师大在本市高校中率先推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多方面考核,使评价结果与学生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入党申请人考察等挂钩,不同信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尝试的效果还有待检验,但这种评价体系将个人的信用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值得关注。如果这一制度得到完善,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的“瓶颈”也就会被打通。推而广之,“瓶颈”被打通了,诚信体系也就顺利建立起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