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12-9 天津学生义教王兰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00:03 天津青年报 | |
天津“官银号”门前的示威游行 走进纪念馆,看着那一幅幅记忆历史的珍贵照片,看着那一张张慷慨激昂的年轻面孔,看着那浩浩荡荡的游行人群……仿佛把人带回了抗日战火熊熊燃烧的年代,可以寻觅到革命青年的足迹和身影…… 本报记者沈沂 一片花园式住宅,周围是成林的绿树、大片的草坪及环绕的小河,如今的王兰庄村,和城市中的一个高级小区显然没有什么两样。就在村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思想日渐开放的时候,他们始终携带着一样东西———那就是他们对于天津学生在王兰庄举办抗日义教的记忆,永恒的记忆。宣传抗日王兰庄成义教点 记者到达王兰庄“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学纪念馆”的时候,很多村民正在纪念馆周围忙碌,或打扫石砖地或整理绿草坪,或擦拭着那块刻着“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学点旧址”的暗红色的大理石纪念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纪念馆刚从原来的地方搬到这座小别墅中来,展品也丰富了不少,这两天又要搞活动,所以着重“装修”一下。 走进纪念馆,看着那一幅幅记忆历史的珍贵照片,看着那一张张慷慨激昂的年轻面孔,看着那浩浩荡荡的游行人群……仿佛把人带回了抗日战火熊熊燃烧的年代,可以寻觅到革命青年的足迹和身影。 就在1936年的7月,为了扩大“一二·九”运动的影响,继续深入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天津学联提出利用暑假“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的号召,成立了“暑期义务教育促进会”,选择天津近郊的王兰庄、小园和姜井等村作为活动点。 募捐款项学生自筹生活费 王兰庄村的许村长介绍说,王兰庄由北洋工学院(天津大学)和三八女中负责,当时,北洋工学院经常参加王兰庄工作的有张多疆、刘讷、于奇、傅景洪、林心贤、朱树荣、陈尧德、张沛、田硅和徐瑞恩。三八女中参加义教活动的有徐克壮和“民先”队员刘岫珊。办校经费是由同学们筹集和募捐的,刘岫珊捐出了自己的积蓄,杨若余通过她的父亲,发动同事捐款25元钱,作为参加“义教”同学的生活费。“当时,在叶笃庄有一家知识书店,学生们编写的新教材,就通过那里印刷,分文不取。”许村长告诉记者,学生们刚到村里时,农民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这些“洋学生”,既好奇又友善,学生们主动地接近村民,和他们拉家常,很快就熟悉了。有的孩子还帮学生们收拾住处,大娘大嫂也毫不吝啬地借给他们生活用具。 夜校白班义教点燃抗日火 “开始,学生们在村里办的是夜校,还附设妇女儿童识字班,因为村民们对学生还不了解,所以,一开始只是教小孩唱歌。”但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入了学生中间。 仅仅是夜校已经不行了,就分成早晚两班。儿童白天上课,成人主要上夜校。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识字,讲时事,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大路歌》等抗日歌曲。“教学方式也不是死死板板,只讲大道理。”许村长告诉记者,白天学生们给孩子们补习功课,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唱《五月的鲜花》等救亡歌曲,给他们讲《最后的一课》等故事。孩子们都爱来听课,露天的教室里总是人满为患。虽然孩子们不能完全领会所讲内容,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晚上,学生们给大人们讲课,结合他们接触过的事情,向他们宣传抗日道理。例如,学生讲鬼子低价买棉花,高价卖给布匹,走私不纳税,这是喝中国人的血,吃中国人的肉。学生们还给他们讲海河浮尸和天津“便衣队”暴乱事件等,铁证如山的事实,点燃了村民的满腔怒火。 街头演出激发村民革命情 除了正常的上课,参加“义教”的同学还组织了歌咏队、话剧演出队,经常为农民演出。 《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在农民之中百演不衰。每逢星期天和放假日,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的学生,在“民先”队员的带动下,经常自编自演抗日救亡短剧。每次演出,观众都把台下挤个水泄不通。 据了解,当时王兰庄的群众基础好,王兰庄的农民绝大部分是佃户,地贫租重,生活极度困难。“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紧侵略活动,更激发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热忱。所以“义教”工作开展较快,不久就成为各校骨干分子互相联系和开展革命活动的一个基地。一次,郊区王兰庄的农民遇上运送日本私货的汽车,就团团包围起来,同奸商进行斗争,还高唱一首流行歌曲:“走私货,真便宜,奸商人,图小利,可是我问你,贩来一匹布,赚了几毛几?要知敌人拿了你的钱,立刻变成他的枪弹子,一颗颗,一颗颗,将来都是打在你的心坎里!……马上造起他的大飞机,一只只,一只只,将来都是带了炸弹炸死你!” 体验生活义教学生再教育 学生们生活在农民中间,思想也在变化着。他们忍受着牲口的臊味、老鼠到处窜,蚊子嗡嗡飞,跳蚤满炕蹦,咬得他们身上大包套小包,甚至发炎溃烂。开始,他们一夜一夜地睡不着觉,后来因为白天晚上讲课太累了,虽然咬得厉害,但一躺下就睡着了。他们喝的水色发绿而且有味,喝起来就要吐,不过慢慢地也习惯了。吃的是棒子面贴饽饽,不是糊就是生,菜也只有腌黄瓜。在这里他们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生存的艰辛。 在纪念馆的玻璃橱窗中,记者看到了当时一个学生写下的感动:“这次到农村,我们亲眼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生活,深深地认识到,必须推翻这个黑暗的社会制度,祖国才能得救,劳苦大众才能翻身得解放……我们在农村中传播抗日救亡的种子,也在斗争中改造了自己。来时我们还是幼稚的青年学生,回去时已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了。” 就在此时,各所学校开学了,同学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农村。“但‘义教’工作却没有结束,党组织决定把‘义教’继续办下去。在当时的村长和村民支持下,露天教室,终于变成了有屋有顶的学校。”许村长笑着说。 为了这所民校,天津的学生捐款300大洋。全村的男女老幼买来砖瓦木料,一起动手,很快就盖成了4间有玻璃门窗的大瓦房。白天是小学,晚上是成人识字班,免费上学,免费发放文具。与此同时,党以“义教”为掩护,派人到王兰庄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并建立了津郊地区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把王兰庄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向下一个新的阶段。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