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战鹰”不带隐患上天——济空航空兵某师努力提高装备保障能力纪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0日07:09 解放军报 | |
李广君 陈名琳 本报特约记者 郭凯 这是一个乌云蔽日的拂晓。某机场,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强击机如箭在弦。随着“起飞”的命令,寂静的机场轰鸣雷动,数十架强击机排山倒海般跃上天幕,多波次向数千公里外的“战区”逼进。当日,长途奔袭的强击机群,在某机场再次紧急升空,成功地对某“战区”多个“敌”目标进行突击,一举创造了某型战机航程最大、直飞距离最远等3项纪录。一次 夏季,飞机潮湿是诱发故障的一大“天敌”,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利用废旧帆布制作了座舱盖、油箱口等部位的防雨罩布,有效地解决了飞机因雨天进水出现的故障问题。一次,该师战斗机转场至某机场后,当地连续下了3天大雨,由于防雨罩布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雨后转场飞行中,20多个电机全部一次起动成功。那是一次完成得十分艰难的夜间支援作战演练。由于某型飞机没有夜视装备,演练中飞行员为防止长僚机夜间编队丢失,起飞集结时只好让长机打开加力系统,让僚机凭借长机尾部喷出的火光判断方位,进行跟进编队。尽管这次演练任务完成得很圆满,但是长僚机夜间相互观察难、危及飞行安全、制约作战能力的问题,引起了这个部队装备部门的警醒。为此,他们革新研制出一种小功率标志灯,加装在机翼和尾部上,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标志灯,它一举解决了某型飞机不能进行夜间编队训练的历史。几年来,他们先后完成科研和技术革新67项,有力地促进了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圆满完成。过去,飞夜间有标志轰炸课目,炸弹投掷后飞行员和地面指挥员看不到炸弹运行轨迹,观察弹着点比较困难,影响训练效果。去年年底,他们组织人员进行革新,在炸弹尾部加装了一个高强度发光二极管,炸弹在空中一脱离机身,二极管即开始工作,整个弹道轨迹和弹着点清晰可见,夜间轰炸准确率一下子提高了8个百分点。(解放军报2003年12月10日第9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