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雷彬)为抢救陪都文化,我市启动抗战遗址保护工程,一些被单位或居民使用的抗战遗址将被市政府逐步收回进行保护性开发。昨日,记者从红岩革命纪念馆获悉,市政府计划用上亿元的财政资金收回8处抗战遗址,现已启动了新华日报总馆和中共中央代表团旧址两处遗址的收回工作。据介绍,解放后,我市当时的分房制度,将部分抗战遗址分给了一些单位和居民使用。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市政府收回了一些抗战遗址进行了保护开发,但至今仍有部分抗战遗址被单位或居民使用。因缺乏维护,这些遗址损坏严重。据统计 ,目前全市数百处抗战遗址,保存较好的仅70多处,而已建成纪念馆或对外开放的仅10余处。为对陪都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我市制定的抗战遗址收回方案现已基本完成。正在收回的新华日报总馆和中共中央代表团旧址两处抗战遗址共耗资1000万元,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别坐落在化龙桥和上清寺。现在正在进行住户拆迁和修复工作。以前,这两处遗址供市民居住。据介绍,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二战期间盟军远东司令部所在地,重庆抗战遗址和陪都遗迹遍布,像这种供市民居住的遗址还不少。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遗址,因人为和自然因素损坏严重。杨森公馆碑刻被村民用在猪圈屋作地砖,大书法家碑刻成了村民的搓衣板,原川军25军军长许绍宗之父的墓碑被人敲来铺路。最能反映抗战时期“小陪都”的繁荣和人文景观的歌乐山大部分抗战遗址已千疮百孔、破败不堪,所剩遗址由原有的170余处减少到现在的40多处。有关部门称,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都亟须保护性开发。(来源:重庆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