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麻风村(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0日12:00 桂龙新闻网-北海日报 | |||||
在离合浦县城近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被竹林、果树和稻田环抱的小村,这就是“麻风村”蛟龙塘疗养院。这里居住着140多名曾经无家可归的麻风病患者,他们年纪最大的90岁,最年轻的也近50岁了。这些病人的病情基本治愈,但由于社会对麻风病的误解和恐惧,他们中许多人在蛟龙塘村附近盖起房子,开荒种田,有些还结婚生子,再也没有回家乡。 近日,记者探访北海“麻风村”,走进这些饱经沧桑的老人的生活。 与世无争度余生 在疗养院,形体畸残的老人们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视觉神经。“这些人大都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了,年头最长的是1956年住进来的。当时医学上还不能治疗麻风病,只能采取收容的办法。大多数病人由于患病部位的神经坏死,造成身体畸残或残疾。”合浦县皮肤病防治院院长刘敬珍告诉我们。 看到村里来了生人,老人们都很兴奋,有些还认出了我们,“过年时你不是来过吗”?今年春节,我们曾随自治区慰问团来这里,将香港两名慈善人士捐给疗养院的2600元钱转交到村长老雷手里。当时,老人们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吵嚷着如何处理这笔“意外之财”。 麻风村里的老人过着清贫而安详的生活,“能动的再种些菜,养些鸡鸭。人老了,也吃不多。躺倒在床的老人,靠大家相互照顾。”按国家有关规定,这里的人员享受110———160元不等的低保生活费。对这些老人来说,外边的世界就是疗养院的刘院长、医生和护理员。 老人们不愿走出小村。一些病人出院过了多年外面的生活后,仍希望回到村里来,“亲戚们冷漠的眼光让人受不了,再说在外面享受不到国家补助”。院里的老人们极少出村,“一是残疾的身体怕吓着人,二是受不了旁人的眼光”。 对这些老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属于院里的1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是收养的,还有几个是病愈后留在院里的村民结婚后生育的。由于附近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路,有些村民怕孩子在学校里受歧视,只好将孩子送到亲戚家里去,还一再嘱咐他们“别说自己是蛟龙塘的人”。一年中,节日和假期是老人们最开心的日子。归来的孩子们天真的喧哗、嬉戏,是饱尝苦难的老人们最优美的心灵安抚曲。 两个社会两重天 86岁的罗三哥是一部活的麻风病历史:前半生,在旧社会里被当成鬼,后半生在新社会才成为人。他那被病感染后变得发白的眼球里记录下无尽沧桑:6岁那年,村里的族头强迫其父母将不幸患病的他赶出家门,从此到处流浪。后来,他在海边搭窝棚住下,靠乞讨过日子,到处被人唾弃殴打,从此他就没有回到过老家合浦白沙镇石达村,也再也没有听到过家里亲人的消息。 遇上“同病相怜”的石阿妹,罗三哥的生命中第一次有了阳光。比他大两岁的石阿妹是浦北泉水镇人,15岁得病后也被家人赶了出来。流浪到合浦沿海时与罗三哥结识,相互帮助直至相依为命,在海边的破草房里,两人凄凉地结婚了,“那是一个怎么的情形啊”。有了伴生活中多了几分温暖,两人靠上山砍柴、下田给人做工,艰难地养活自己。 那时军阀对麻风病人十分残忍,一旦被发现就要被烧、杀、活埋,或被送上孤岛。流浪中,石阿妹怀孕,孩子生下来就被她扔到野地里喂了狼,“大人活得都那么痛苦,再生一个小麻风出来,不是作孽吗”!1959年,他们被政府的医疗队送到了麻风医院,一住40多年。“虽然我们无儿无女,但这40多年来政府让我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知足了!” 苦难的生活没有挡住真挚的爱情,两位老人是蛟龙塘疗养院里最恩爱的一对夫妻,大家从未见他们吵嘴红脸,两人相扶着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近两年,石阿妹多病,常常卧床不起,罗三哥便整夜不睡陪在床边,用残缺的手掌一遍遍地抚摸她的身体。“我们医务人员看了都感动。”刘院长说。 曾经沧桑诉不尽 在采访中,75岁的石大姑一直趴在窗台上看。她望着我们有些感慨,“我的孩子要是活下来,比你们还大了”。石大姑是合浦石康镇人,20多岁得了“那个病”,家里人对她躲之不及,生下了女儿连丈夫都不敢要,只好送得远远的。离婚后丈夫再娶,她则离婚不离家,住在旁边的小房里。1958年,村里人将她送进了麻风病院。 几年后,病治好了,她回到村里。村里人都怕她,好心的村干部让她干脆回医院,并答应将属于她的那份土地村里折款给她。于是,每年回村委会取钱就成了她一次既兴奋又难堪的事。回去后,她都会在家住三两天,虽然那早已不再是?募摇G胺蚩吹剿苁呛莺莸厮担夯乩锤陕铮悸罚ǘ讼盅郏!八掀湃撕芎谩保蠊昧成洗潘岢男Γ懊看味冀庸ぃ梦医遥砩先梦宜谔铮呤被够崛霞甘!比昵埃蠊糜捎诓』疾课簧窬邓溃⊥冉刂笮卸槐悖僖沧卟怀鋈チ恕? 51岁的老梁是麻风村惟一的党员,他有4个孩子,大女儿12岁了,几个孩子都十分健康。老梁是合浦白沙镇人,1976年尚未结婚就得了麻风病,女方吓得退了婚,他怕拖累家里人,便自己来到了麻风村里。由于病情发现早,麻风病没有对他的身体造成残疾,经过几年的医治,老梁得以康复。开朗的他干脆不想回家的事,托人在外地找了一个比他小10多岁的女人结了婚。 5年前,妻子忍受不了麻风村里封闭的生活,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一去不返,“走了也好,省得我心里内疚,让她吃苦我也不好受”。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读书条件,老梁将孩子送到了邻县的姐姐家,放假才能回来。三个孩子上学得到了社会一个慈善机构的资助,令他特别感动,更主他欣慰的是,孩子们从没有因为父亲的身世而嫌弃他。 在这个远离人群的团体里,老梁常常承担起照顾老人的工作,因为他在这里算是年青人,“我从未忘记过交党费,虽然一元或几毛,但我知道那是党员的义务”。 麻风病不再恐怖 北海曾是全国麻风病高发地区之一。上个世纪30年代,外国教会在当时的郊区白屋村附近办起的白屋麻风医院。解放后由国家投资先后在合浦县西场、常乐、白沙、南康(当时归合浦管辖)、廉州五个乡镇偏远的地方建起5个麻医院村,病人最多时达到2800多人。70年代开始,合浦县5个麻风村因人数减少开始收缩合并。1998年,合浦第4个麻风村——南康镇关草塘麻风村关闭,病人被合并到了蛟龙塘,之前北海市郊麻风病院的30多位老人也迁到了蛟龙塘,这里就成了北海最后的一个麻风村。2000年,市政府将蛟龙塘村麻风医院改造建成了疗养院,安置了140多名没家可归的麻风病患者。 半个世纪以来,当年头一批来建医院的医生护士,在山沟里送走了一批批治愈的麻风病患者后,早已经退休。“我是正宗的麻风佬。”20岁就与麻风病打交道的刘敬珍院长在采访中调侃自己,这位40出头的皮肤病专家从学校一毕业就分到了合浦皮肤病防治院,一直没有离开过蛟龙塘疗养院。现在院里人数渐少,但也需十几个医生护士每星期轮流去值班。“医生们十分辛苦,但与这里的老人们相比,我们根本不敢提什么要求。”他希望能帮疗养院的老人们修个食堂,再请个人帮助做做饭。“这些老人年纪都大了,身体都不好,十分需要人照顾,我们的护士根本做不过来。” 刘敬珍介绍说,现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麻风病,但局部还有发现极少的新增病人,但都已经不再使用像过去那样的隔离治疗方法。现代医学已经十分发达,麻风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与其他疾病一样,早已是可防可治的了。由于过去不知病根,才将其当成无法医治的绝症,被人们视为“风吹来的魔鬼”。 “这些都将成为历史。”刘敬珍说,随着麻风村的自然减员,这所最后的麻风村也将完成它的使命。 责编:劳海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