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实施“333工程”五年高层次人才速度递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1日18:28 新华网 | |
新华网南京12月11日电题: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 ——江苏实施“333人才工程”纪实 新华社记者郭奔胜、王骏勇 2003年,高层次人才16.4万人;2005年,高层次人才22万人;2010年,高层次人才36万人。这是写进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决定里的数字。 高层次人才平均每年以2.8万人的速度递增,靠什么?答案:靠“333人才工程”。 求“才”若渴催生“世纪工程” 在江苏省委组织部知识分子工作处处长单作银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发黄的记录本,上面清楚地记录了“333工程”的由来和发展历程。作为一个见证者,单作银对此如数家珍: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关注。但是经济大省的光环没有让江苏的决策者们有丝毫的轻松感,相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才成长滞后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缺口让江苏省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从哪里突破?时间的指针毫不留情地指向世纪末的坐标。 1995年,在跨世纪的构想中,江苏果断地提出在未来10到20年,要把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作为新时期知识分子和人才工作的重点。此后,江苏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全省的人才“家底”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深入调研。 “胸有成竹”方能决胜千里。1997年,一个为千百万人才带来福音、也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的“跨世纪工程”——“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简称“333工程”)顺理成章地诞生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当时郑重提出,要通过工程的实施,重点培养出3000名省内各学科、各行业具有一定声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300名国内学术、技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专家;30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杰出专家。 6年的时间转瞬即逝,6年的努力换来硕果累累。截至目前,江苏共有4609名专业技术人才被列为“333工程”培养对象。目前在管理期内的有3169人,其中第一层次36人,第二层次357人,第三层次2776人。出管理期的1440人中,有4名当选为院士,20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1人被评为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31人被评为市级专家或拔尖人才。 “呼风唤雨”只为人才拔尖 “荒废人才是极大的浪费,荒废人才必然贻误发展。”在2003年6月12日召开的江苏人才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源潮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做“伯乐”少做“婆婆”,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能、容才之量、用才之策”。 “‘333工程’就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也是江苏一项最具根本性的战略选择。”工程院院士、原南京玻璃纤维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耀明深有感触地说,“我是‘333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热心参与者。”张耀明在他54岁那年被列为“333工程”的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后来又成为这一工程选拔培养对象的专家组成员之一。 “在得知入选的那一天晚上,我失眠了。因为我觉得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同时也有无数双手在托着我。在培养管理期内,正是我科研冲刺的关键阶段。我感受到了社会和政府对学者的关爱,也深深懂得作为学者回报社会的紧迫和责任。”张耀明至今不忘他入选“333工程”时的心情。 人才在成长期内,也是“易碎品”,稍有耽搁和荒芜就有可能失去成大才的机会。“作为一级党组织,就要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管理人才方面多提供‘绿色通道’,多为人才‘呼风唤雨’,实施‘333工程’的本意也正在于此。”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说。 ——严选拔。江苏在实施“333工程”的过程中,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选拔由专家推荐、组织申报和专家小组层层评审相结合,做到学术公认;坚持好中选优,宁缺勿滥,做到同行公认;坚持选拔的广泛性、普遍性,做到社会公认。江苏还成立了由9名院士和14名各行业知名专家组成的省“333工程”专家委员会以及7个行业专家评审组,负责“333工程”培养对象的选拔把关工作,已实施了6次滚动选拔。 ——大投入。截至目前,江苏已经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投入1.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了5000万元,各市、各部门和培养对象所在单位配套投入经费达9000万元。今年,江苏还拿出200万元重奖10名“创新创业人才”,其中有9名是“333工程”培养对象。 ——重培养。首先是政治理论培训,累计办班55次,受训人员达2800人。其次是依托基地建设,确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4所高校为“333工程”培训基地,已为1500名培养对象选聘了导师,一对一传帮带。再次是项目资助,先后6次对培养对象主持的639个科研项目进行资助,金额达1907万元,培养对象所在市和单位也按1:1的比例匹配了科研经费。据统计,仅“333工程”培养对象资金资助的项目,转化成果的经济效益就达181亿元。 “千帆竞发”激活“第一资源” “孔雀缘何这里飞?”这是江苏县级市海门市的领导经常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这个市在短短3年内共吸引包括两位院士在内的各类高级人才1600多名。海门一家名叫原创药物研发中心的公司,在不足百名的员工中共有博士及博士后25名、硕士生22名,其中80%是“海归派”。 “是‘333工程’给了我们新的人才观。我们既注意培养‘地方军’,又注意引进‘海外军团’;既注重招商引资,又注重招才引智。在实践中学会了尊重人才、更要服务人才,使用人才、更要爱护人才。”海门市委书记徐永兵一语道破天机。 在江苏,因实施“333工程”而激发的“引才热”远不止海门一家,扬州、昆山、苏州、南京等地都正在成为高级人才趋之若鹜的热土。其中,昆山的留学生创业园,不仅人才荟萃,而且项目云集,是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最具潜质的创业“孵化器”之一。 “‘333工程’是一种机制,一种整合,一种氛围,它激活的是整个人才培养链条。”“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首届创业创新人才奖获得者、河海大学知名教授陆桂华认为,“‘333工程’既拉开了人才培养的梯度,也确立了赶超的方向。没有进入的,在积极冲刺;进入的,一层看着一层,一层赶着一层。进入第一层次的,还要向院士的目标努力。如同摘葡萄,够着了头顶上的那颗,还想着更高的,不断有摘下去的冲动。” 人才是江苏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省委组织部长徐国健掰着手指算他的人才账:“全省7400万人口,各类人才总量428万,在国内算得上是人才大省,但这个分子还太小。实施‘333工程’搅动了人才的‘一池春水’,但是还不够。‘六大人才高峰’涉及机械、化工、电子、卫生、教育、农业等六个优势领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又一个抓手,只要紧紧抓住高层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牛鼻子,我们就有信心实现2010年全省人才资源放大到780万的目标。”(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