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一名医生久久地站在非典病亡者的遗体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2日19:47 photocome/新浪网 | |
4月30日,一名重症病人终因抢救无效不治身亡,一位医生久久地站在他的遗体前。 2003年4月末,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此时,北京的“非典”疫情正在经历流行爆发的高峰期,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和王尧有机会进入专门收治"非典"病人的北京地坛医院,在那以后的十多天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和医护人员工作在一起,记录了人类与"非典"的抗争。让我们透过摄影记者贺延光的镜头,回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一个个瞬间以及瞬间背后的故事…… 北京地坛医院是北京一家防治非典的定点医疗单位。自2003年3月26日开始至5月27日,该院陆续接收非典患者294人,治愈出院170人,病轻后转院31人,死亡25人。 非典病房一条醒目的警戒飘带封住了道路,旁边站着几个戴口罩的警察和保安,他们身后百米之外就是著名的地坛医院,现在它已成为北京专门救治SARS病人的定点单位。 从2003年3月26日开始,259名感染者陆续入住这里的SARS病房,其中不少是从其他医院转来的重症患者。 SARS疫情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明显控制,人们言之色变,惟恐避之不及。与此同时,这所医院数百位医护工作者首当其冲,忙碌于患者床前,在同死神争夺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日前曾到此考察,对这家医院采取的科学严密防护措施给予了极高评价。尽管如此,SARS病毒似乎无孔不入,还是有5位护士先后被感染,其中李志飞和王捷都是在连续工作36小时后病倒的,毕竟她们总是长时间地守护病人。 一位康复者这样描述住院时他床前的白衣天使:我从没见过她们的容貌,她们从头到脚都被罩在防护服里,但从外形和声音中我能判断她们只有20多岁。我只能看到护目镜里那湿润的双眼,我觉得她们都很美。 记者跟随推着沉重透视机的医生来到病房,被一位靠在床头的病人叫住:“嗨,记者,这儿的大夫太好了!”放射科主任李常青忙摆了一下手:“可别这么说。看你的胸片一张比一张清晰,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不知能鼓舞多少人呢!”病人并不知道李大夫的爱人也在这家医院工作,他们留在家里的孩子多少天是靠方便面充饥。 人们不难想象,在抗击SARS最前沿,医务人员全力救治患者的情景。但恐怕没有人知道,当一个危重病人终因抢救无效不治死亡时,房间里突然没有了声响,那些精疲力尽的医生,久久地站在遗体旁,眼中噙满了泪水。他们虽然与亡者素不相识,却为一条生命的逝去痛苦不堪。 “如果我还活着,我希望以后能把我送到最好的医院再进修一年。”这是40岁的刘子军对院党办主任提的惟一要求。作为一名麻醉医师,他每次做有创气管手术,都与危重患者近在咫尺,受感染的危险也最大。 经历SARS折磨、现正在康复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刘洪波,让人带给同事们两句话:特别要小心,SARS不可怕。这样颇有哲理意味的认识,与他看到的医护人员严谨作风和有效治疗不无关系。 至5月5日晚19时,已有32名SARS患者从地坛医院病愈出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