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历年来的莫高窟风沙危害防治试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3日10:01 新华网 | |
新华网兰州12月13日电(记者王艳明)由于身处流沙戈壁,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建窟,敦煌莫高窟就与风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莫高窟人有目标、有规划的治沙,则始于上世纪40年代。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莫高窟有了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保护机构,莫高窟风沙治理从此正式开始。很快,风沙治理纳入了莫高窟保护规划,常书 为了阻挡窟顶不断落下的流沙,上世纪50年代,保护人员先是在莫高窟窟顶戈壁带修筑了一条长1088米的土墙,然后又在崖顶开挖了一条长1000米、宽1米的防沙沟。建成初期,两项工程都收到了明显成效,但后因风沙太大,不到几年都以失效而告终。 1960年,保护人员在窟顶戈壁带设置了局部阻沙木栅栏。木栅栏建成初期,取得了明显阻沙效果,但沙物质很快聚集在了崖面附近,造成了潜在隐患。1962年,在离窟顶较远的沙丘边缘,保护人员尝试草方格与木栅栏相结合进行治沙试验,同时在沙丘前沿进行了碎石压沙试验。这些措施,在一定时期都起到了固沙、阻沙效果,但因工程量小,不到几年都被风沙掩埋。 1989年,保护人员采用PS(高模数的硅酸钾)、ACC(40%的甲基丙烯酸酯和60%的丙烯酸酯)等化学试剂,在莫高窟窟顶戈壁带进行了治沙试验,并对风蚀严重的崖面进行了化学固沙。 1990年,国际社会开始参与莫高窟风沙治理。美国盖蒂保护所与敦煌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合作,开始在莫高窟窟顶戈壁带利用尼龙网栅栏进行治沙试验,并建成一个“A”字形防沙体系。观测表明,这一工程完成后,对过境风沙流起到了很好的阻拦和疏导作用,使洞窟前的积沙减少了60%至80%。目前,这一试验仍在继续。 为了将过境风沙流携带的沙物质输送到窟区外,1992年,保护人员在莫高窟窟顶开挖了一条长65米、宽4米、深2米的输沙沟。同时,在窟顶戈壁带和沙丘边缘开始进行生物治沙试验,目前已建成两条长为2公里,宽分别为12米、14米的灌木林带,对西来的风沙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 2002年,在香港“敦煌佛迹功德林”计划的资助下,在莫高窟窟顶戈壁带和沙丘边缘,保护人员开始了较大范围的风沙防治试验。现已建成一个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230米的试验区,其中草方格压沙约300亩,砾石压沙4900平方米。同时在试验区内,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蜂巢式塑料网沙障”“新型耐候性HDPE经编防风阻沙栅栏”等新材料试验。(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