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莫高窟缘何未被风沙掩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3日10:02 新华网 | |
新华网兰州12月13日电(记者王艳明)敦煌莫高窟是沙海中的艺术长廊,从公元四世纪开始营造窟室到现在,已在戈壁流沙中“活”了1600多年。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它深陷沙海而不被掩埋?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有关文物保护专家。他们认为,莫高窟营造者的科学选址、当地特殊的大气环境和多少代莫高窟人的不懈努力,是千年莫高窟身处风沙中而不被掩埋的重要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西岸陡壁上。它东邻三危山,西接鸣沙山,除窟前大泉河中的潺潺流水和戈壁沙漠中的点点绿色外,它的整个外部世界都被一片黄色所包围。 莫高窟现存唐代碑刻《李君莫高窟修佛龛碑》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仗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加空凿岩,造窟一龛……” 这段文字被学术界认为是关于莫高窟最早营造时间的资料。按照碑中所记,似乎是突然出现的“金光”和“千佛”引发了乐僔开崖凿窟的念头;事实上,这里位置偏僻,山水相间,环境幽静,是佛家人最理想的修行地。 后世一些研究者曾惊叹古人的伟大,认为以乐僔为代表的莫高窟早期营造者们,在开窟之初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质、气候、环境等条件,知道在这里建窟不但不会被风沙掩埋,而且还利于石窟的长期保存。 这一臆想是否可靠,今人已无从考证,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观测和研究,专家们发现,莫高窟周边地貌和大气环境,对它的保护十分有利。专门研究莫高窟风沙危害防治的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汪万福说:“莫高窟地区偏东风、偏西风大致势均力敌,这是莫高窟长期以来免遭流沙掩埋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莫高窟地区不但多风,而且还是相对稳定的偏西风、偏南风和偏东风三组风向。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偏南风风力较小,搬运沙物质能力有限;而出现频率相对较少的偏西风,风力大,夹杂沙物质多,是莫高窟窟区形成积沙的主要风向;至于偏东风,尽管出现频率最小,但却是“益风”,不但对鸣沙山的东移有抑制作用,而且对窟顶沉积沙物质的反向搬运亦有明显效果。 正因为有这三组稳定且相克的风向存在,在莫高窟风沙危害防治上,长期以来存有一种观点,认为有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神奇造化,莫高窟根本不需要治沙,保持其自然原貌就是最好的防治风沙方式。 可历史已经证明,光靠自然界本身并不能完全保护莫高窟,从建窟到现在,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始终没有间断过。据敦煌悬泉出土的汉简记载,早在汉代,敦煌地区就已经有了沙尘暴;莫高窟65窟题记的也表明,西夏占领敦煌时期,就有信徒开始为莫高窟清沙。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原副所长李云鹤说,从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到现在,莫高窟的清沙工作几乎没停过。上世纪50年代,莫高窟底层被风沙掩埋的洞窟才被清理干净,此后一段时期,窟前扫沙和窟内清沙还被当做新同志的入院教育“必修课”。即便是今天,莫高窟每天的清晨和傍晚,仍然有几个工人在常年负责清沙。 另外,从上世纪40年代起,研究人员就在莫高窟窟顶戈壁带和沙丘边缘开始了风沙防治试验,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又采取了生物、工程、化学等多种风沙防治措施。这些试验的实施,大大降低了过境风沙流在莫高窟窟区的沉积。 李云鹤说,正是因为有人的参与和不断进行的治沙试验,才使莫高窟在近现代免遭新的掩埋。因此,人为清沙和风沙防治是莫高窟千百年来不被风沙掩埋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