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打工”成为城市新景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5日07:19 解放军报 | |
在单位与“老外”共事,在学校聆听外籍教师讲课,去餐厅享受外国人烹制的美食,上酒吧欣赏外国演员的舞蹈……如今,在我国许多城市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新景观。越来越多外国人把就业的目光投向北京、上海和广州甚至一些中小城市。据有关部门统计,各色皮肤的“洋打工”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全国目前已超过6万人,其中85%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士。比如上海,近年来“洋打工”以每年约10%的速度递增,如今已超过了2.7万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配置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专家介绍说,按照国际公认的观点,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外籍工作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在5%以上。照上海现有人口计算,外籍人口数应在70万左右,但目前总数不足10万。可以预见,随着上海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来沪工作的外国人将大量增加。 日益壮大的“洋打工”已经引发了一股就业“冲击波”。如何有效地调控外国就业者的进入,同时迅速提高国内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人才建设的当务之急。 面对“洋打工”,有人产生了畏惧心理。专家指出,害怕外国人才对本国人才造成威胁,不仅是一种守旧心理,同时也是一种经济上的不明智。我国劳动力资源虽丰富,但整体素质并不高,高素质技术工人缺乏就是明显的例子。而“洋打工”在中国的就业,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的“拾遗”与劳动力结构的“补短”上。这是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规律使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洋打工”的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和世界接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只要调控得当,利远大于弊。我们的心胸要更宽广些,要把开放的大门敞得更大些。(解放军报2003年12月15日第10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