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注人才战略 我国加快人才工作调整步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5日14:22 新华网 | |
中央对人才问题的思路的调整,基于对人才这一特有的人力资源认识的逐步深化。这一认识,随着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把握而逐渐深入,对中国未来强国之路的战略选择而逐渐清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相关论述,即可发现一道鲜明的认识轨迹。毛泽东同志说,人多,热情高,干劲儿大;邓小平同志说,要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实施人才战略。中央调整人才工作的思路,正是以200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作为转折点的。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清醒地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国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精、尖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比较严重,国家的人才安全形势面临较大挑战;人才管理工作力量分散,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偏低,等等。总之,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这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催促着进一步加快我国人才工作的调整步伐。 6月9日,中央批准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履行好人才工作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工作协调等方面的职责。协调小组有中组部、人事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西部办、国资委、外国专家局等13个部委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任组长。 6月12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贺国强组长明确,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是中央根据党管人才的要求,为全面加强人才工作采取的一项组织措施,有利于在党委领导下,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把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6月24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部分人才研究机构负责人会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家行政学员、中央编译局、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人民大学劳动研究学院等8家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与会并商定研究课题,为中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中央组织部组织了若干小组赴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各地的情况,仅经验交流材料就收集了厚厚一摞。 如此强大的推进力度,如此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不仅是在我国的人才工作上,而且在我国其它国策的制定实施上,也是罕见的。 据记者了解,就在距离全国人才工作协议召开只有几天的时间里,有关文件仍在经中央、地方领导和抓家翻番夫妇地讨论和修改,仍在征求意见之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大对人才的有效的激励和保障、切实加强高中层人才的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等方面内容,相信会在会议文件里有所体现。 人才政策的重大创新 党管人才的原则,是在2002年底中央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胡锦涛总书记在5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再一次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创造人才工作的新机制,形成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逐步确立了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 把实施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十五”计划首次列专章提出了“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的任务,突出强调了人才工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确立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这一方针,强调要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赋予人才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 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去年中央下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部署。 如何做好新趋势下的人才工作?贺国强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重点,抓紧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必须努力我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不同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把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必须大力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壮大我国人才队伍,走以人才强国、建人才强国的现代化强国之路。 强调五大观念 从今年6月开始介入筹备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我国权威人才研究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次会议将强调大人才观、大就业观、大开发观、大投资观和大环境观等五大观念的确立。这五大观念不一定会直接出现在会议报告的文字里,但中央的人才工作精神一定会贯穿其中。 确立大人才观。什么是人才?我们一直说,人才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此次会议将会给人才一个明确的定义: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政治、精神、物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在人才这个大范围之内,还有一种叫专门人才。过去中专以上学历就是专门人才,这次会议可能也要重新界定,应该是工程师以上、大本学历以上的人才是专门人才。因此,即便是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但若无所事事,就不能说是人才了。 确立大就业观。一个成年人的就业状况有3种:就业、失业、创业。应该说,创业是最光荣的,因为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也使更多的人端上了饭碗。发达国家一直鼓励创业者,国外几年前就有专家预言了“大学生创业时代”的来临。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并通过了一个宣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成为高等教育中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将越来越不仅仅是就业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我国,今后应树立创业最光荣的观念,去西部创业、去三产创业、去中小企业创业、去社区创业。 确立大开发观。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人才的含量和素质。但除教育性和培养性开发之外,还要注重人才资源的适用性开与和政策性开发。一个人再有本事,可如果没有岗位,他的能力就开发不了。政策环境也很重要,好政策人才辈出,不好的政策万马齐喑。 确立大投资观。要加大人才资源投资。要认识到人才的开发过程是资本的投资过程,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人们一说到投资就是资金、厂房、设备;习惯于“招商引资”办企业。其实,办教育、搞培训也是投资,也会有产出。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说,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便捷快速的道路就是加大人才资本的投资。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如果用13块钱来投资,那么,12块钱是物,1块钱是人,这个比例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人力资源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已占到50%以上,美国的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比例为64:20:16。人力资本是参与竞争的资本,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确立大环境观。这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是指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是指法制环境、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心理环境等。各级政府要重视人才、关心、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干事业;户因人才、激励人才、保障人才权益的政策、法规要逐步建立;限制人才流动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要逐步破除;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观念要在全社会逐步树立。(文/黄海霞)(来源:瞭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