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在都市,战战兢兢过马路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5日17:13 观察与思考

  他们用自已毫无屏障的“肉身”,日日英勇而多谋地与金盔铁甲的各类车辆过招,可面对现在许多城市都严重存在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中,他们无疑是最弱势的群体,甚至是无辜的牺牲者……

  观察记者 马小真/文

  红灯停,路灯行;先看左,再看右。

  人的一生也许能忘记很多东西,可唯独这句孩提时我们就耳熟能详的话始终不曾被遗忘过。只是,当年的我们从未曾想过,这个那么容易明白的道理,为什么今天做起来却如此的难?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越来越现代化、在川流着POLO、宝马、奥迪……的城市里,心胆却变得日益脆弱?据悉,杭州市的万车死亡率(每1万辆车的交通事故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今年1月至9月间,全市共发生上报道路交通事故就有11140起,造成839人死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3.93%和16.53%;老城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增幅首次超过县(市),1-9月共造成193人死亡,比去年同期上升39.86%;其中,驾驶员超速行驶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当事人死亡总数的16.19%,不按规定让行占14.1%,疏忽大意占11.49%。

  如箭在弦,道路交通安全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最大隐患,在充斥着刺耳刹车声、漫骂声……的条条马路中,何时才能构筑起我们向往的罗马大道?

  无助行人渴盼安全

  “车辚辚马啸啸,行人车辆互抢道”这是今年12月2日杭州一媒体所描述的城市交通场景。可是在观察记者看来,即便是行人车辆互抢道,可真正的弱者却还是无分男女老孺的步行者。他们用自已毫无屏障的“肉身”,日日英勇而多谋地与金盔铁甲的各类车辆过招,可面对现在许多城市都严重存在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中,他们无疑是最弱势的群体,甚至是无辜的牺牲者。

  王太太每天下了班都要去接念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回家,孩子的学校离家不远,走路也只需15分钟,但之中却要穿过三条马路。“现在交通事故太多了,孩子那么小,我怎么放心让他独自回家啊!”王太太的担心不无道理,当天记者就亲眼看见正想过斑马线的母子俩因绿灯转换成红灯而退步时,一辆耐不住性子的黑色普桑就急火火地加大油门起步了,当车子从王太太他们身前呼啸而过的时候,还扬起半人多高的尘土。王太太边大声呵斥着调皮乱动的儿子,一边紧紧拽着他的手。末了,回转头来向记者牵了牵嘴角,不知算是无奈地笑,还是什么。

  于是记者随机采访了以下几位行路人,且来听听他们的直白。

  路人甲:我总觉得与骑自行车相比,步行应该是最安全的。可是现在的司机真的是太嚣张了,特别是有时候在没有红绿灯指示的人行道上横穿马路时,冷不丁就会有闪着刺目灯光的车子伴着可怕的加速轰鸣声直冲而来,遇到下雨天还会溅你一身泥水。我是真的被吓怕了,宁可多等一些时间,等到没什么车时再以最快的速度过马路。我呼吁政府应该加强执法力度。路人乙:那次公司放圣诞假,于是回国小住了几天。记得有一回过马路时,突然一声非常刺耳的刹车声在我耳边响起,随后一辆小车在我面前嘎然而止,司机伸出头来恶狠狠地骂了我一句:“找死啊,眼睛长哪去了?”当时我愣住了,低头一看,自己分明是在斑马线上啊。回头跟朋友一说,反倒被他们笑话:“你当你还在巴黎啊。”于是非常感慨,几年没有回国,国内变化很大,可人的素质却令人失望。不是我说国外怎么地好,至少在过马路这事儿上能充分体现到他们的文明,在欧洲,是绝对的行人至上。

  路人丙:我从来不敢独自过马路,每次要穿马路,总等到身边有好几个行人都要过马路时,才夹在他们中间左看看右瞧瞧地一起过。有些司机很坏,为了抢一个绿灯,明明看有一大群人在过马路,他硬是要摁着喇叭,紧紧贴着前面车的尾部,只留一指缝隙,牛气十足地挡在你前面,就是不让你过去。杭州是典型的江南城市,道路不像北方城市那样宽阔,可就有那么多的司机喜欢开快车,多吓人!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路人对过马路难、怕过马路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顾虑和怨气。尤其到了每天上下班高峰时期,车像流水人如游龙,各类交通事故也在这个时候频繁衍生。阡陌交通何时才能真正地除疴祛疾,恐怕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也绝非仅靠道路整治、城市规划就能解决的。那么从中,我们最需改进和完善的又将是什么?

  交通道德至关重要

  当行人不止一次地抱怨过马路的艰难与恐慌时,据采访了解到,其实司机也有许多无奈。当我们一而再地指责开快车、无视交通法规的司机时,当然也有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今日之混乱局面的原因是不是也有个别行人经常违章,擅闯红灯而引得司机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他们非良性的对策呢?

  占道、抢道,各不相让甚至互开骂战似乎已成了都市一景,行人指责司机无视生命胡乱开车,而司机又埋怨行人反应慢不会过马路。可是很少有人冷静地想过,每个人行路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司机与行人是不是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与理解呢?

  出租车司机小陈就这样告诉记者,有一次,有位老太太在缓慢行驶的车龙中横穿马路,他看到后便在离老太太半米远的地方及时停下车,压住后面的车流让她通过。后面的车子开始不耐烦了,开始按喇叭示意小陈开车。孰料,这位老人在僵持了几秒后,却从小陈的车后面穿过去了,弄得小陈为老人担心的同时不免也有几分尴尬。

  像小陈这样的司机有,却也很少。换了急性子的,或许早就破口大骂了。毕竟司机开车时再是蛮横,到底也是怕出人命的。于是我们不得不感慨,在良好而富有秩序的社会环境中,人的耐心与宽容实在太需要了。早在1988年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41条就已明确规定: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遇有交通信号放行行人通过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通过没有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在人行横道放行时,转弯或直行的汽车要礼让行人和自行车。

  通过法律迫使汽车礼让行人恐怕只是中国的特色。据浙江大学一位来自德国的留学生Nurnberger说,德国十分重视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有关行政法规规定,学校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每月要有半小时的交通教育和一个半小时的技术训练课程。他在谈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时说,几乎所有的德国人脑子里的交规意识都根深蒂固,这主要来自儿时的教育,无论驾车还是步行都能很好地做到遵纪守法与相互礼让。

  如此看来,这已不仅仅单纯是行人与司机的纠葛,而是关系到社会道德习惯的问题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国人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取精弃糟。那我们是否也可学学人家德国?加强自身行为的塑造、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并做到的事。车让人、人让车,虽说遵纪守法与相互礼让有必要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为后盾,但更多的,是不是应该依赖于一个社会道德习惯的培育呢?

  人文关怀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得到改善。中国人最讲究衣食住行,有富余了,但赖以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不是也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同步在日新月异呢?

  在“以人为本”成为现代人的流行口号之时,为了改善行路问题,许多城市都采取了不少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处理手段,这种人文关怀充满了时代精神。不仅使人联想到大连,全国模范的交通城市。据悉,在大连的街道,几乎没有行人会无视红灯横穿马路,也几乎没有司机与行人抢道的混乱局面。但我们也应看到,大连比国内很多城市早了将近十年就提出了经营城市的口号,大连的交通改革也比早了将近十年。

  我们羡慕大连,但我们是不是能以大连为鉴来共同经营好我们的城市呢?经营城市不单纯是政府的职责,也不单纯是某个市民的素质能决定。每个人都是城市里的一个微量元素,一个城市的好坏和它的每个元素都息息相关。

  就好像前面的路人乙,他所提到欧洲行人至上的理念,我们完全相信那是靠行人与司机共同维护的。如果大家都习惯于遵守交通规则,对于偶尔出现的违章就会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那就不再会出现狂摁喇叭、加速抢行或是互相漫骂的现象了,而相应的,交通事故也会减少许多。

  如果有一天,当人们行走在马路这个平凡的公共空间时,都能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谦让、关怀,都能体会到社会空间的平等与温馨,相信只有那样,我们的社会才有真正的进步与文明。-


新浪网2003年度新闻评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任你邮冬日送好礼 瑞士天梭名表+联想掌上电脑
精彩欧蓝德,搜索总动员,绝对大奖!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挑逗诱人引爆激情
寒冷冬日滚烫的爱
非常笑话
笑话大厨倾情奉献
荤的素的各有滋味
图片
铃声
·[陈奕迅] 十年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无边魅力
  • 佛罗蒙吸引异性
  • 男士情趣内裤热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
    欢乐无限
    社员们在生产队鱼塘里分鱼。一女手不慎摸进一男孩裤内…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