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今日中国外交:不挑战不树敌 求合作求发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16:40 南风窗 | |
一系列颇为巧妙的安排,正在把中国提升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伙伴或与他们同等的地位,而中国则优雅地保持着与各方的良好关系,不挑战,不树敌,求合作,求发展。 中美的大国之舞 作者/张国庆(北京) 本刊记者 谢奕秋 温家宝总理12月7日~10日的美国之行,除了留给纽约、华盛顿和波士顿的观众一个生动的背影外,也驱散了因台海危机和经贸纠纷而一时汇聚的阴云。在即将迎来美国大选之年的敏感时刻,中美两个大国能够如此理性、艺术地处理共同面临的问题,堪为国际社会处理争端和化解矛盾提供建设性的范本。 中美和解的“三大契机” 自1989年以来,对立倾向一直主导着美国的对华决策,9·11事件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布什政府认识到,反恐战争的成功取决于美国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妨暂且同北京保持和睦关系,以减少注意力的分散。 危机不仅带给布什总统特别的“机会”,也给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带来契机。由于有着全球恐怖主义的持续威胁,布什总统得以在基本没有遭受国内反对的情况下推行其对华政策,一度喧嚣的对华不满和敌对势力变得缄默和边缘化了。 朝核是另一个契机。在去年10月底,朝鲜重启核计划被曝光之后不久,布什总统和江泽民主席在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牧场举行峰会,双方确认要开展合作,此后,两国的合作关系得到了加强。布什总统一有机会就想强调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作用,而中国先后促成美、中、朝三方会谈和朝核六方会谈的举行,则使美国对中国刮目相看。用美国学者的话说,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出现了美国欠了中国“人情”的情形。 中国入世则带来了双重效果。一方面,入世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市场的巨大魅力,使得美国无法不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美关系。另一方面,围绕着中国入世承诺等问题,美中两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接触和协商,摩擦多了,理解也多了,彼此间的共同利益也变得更加明确而显著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强大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与中国的关系也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华盛顿意识到,美国需要中国,与中国对抗是件危险而愚蠢的事情,维系并提升两国关系对双方都有好处,这也使得温总理的“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提法引起了美方的共鸣。 “台湾牌”的分寸与底线 温总理抵美之前,曾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辑的专访,借此表达了对陈水扁祭出“防卫性公投”的强烈反对。美方则连忙重申不支持台独的立场,反对台湾举行独立公投,而布什总统更是致函陈水扁,明确表示美国反对台湾举行独立公投,最终迫使台方公布了“要和平、反飞弹”这一尽量远离主权联想的公投方案。 在华盛顿,布什总统在与温总理举行小范围会谈之后对记者明确表示,“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一个中国,这项政策基于三项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我们反对中国和台湾想要改变现状的任何单边决定;台湾领导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意欲单方面做出决定来改变现状,我们反对。”这番警诫被北京理解为“反台独”。 美国兰德公司的中国外交问题学者麦艾文对此的解读是,布什政府显然对台湾领导人的举动表示忧虑,因为这不像是选举花招,有点动真格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国务院高官出来讲话后,布什又当着温家宝的面批评台湾的原因。在布什看来,台湾当局如果不顾美方的警告,双方关系就会受到伤害,或者变得更加复杂化。 在大街小巷都散发着圣诞节味道的纽约,温总理还多次指出,台湾是在假借民主,行“台独”之实。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赞同地说,台湾的民主本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台湾的民主化走向民粹化,并借民主来激化两岸矛盾,恐怕会引起大陆民众对民主的反感,进而干扰大陆的民主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由中美联手把台湾民粹的气焰压下来,无论对大陆对台湾,都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最好的结局了。 既然布什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来该做的就是如美国学者戴维·兰普顿所言,要向陈水扁传递明确的信息:台湾不要指望得到美国的“空白支票”,不要指望美国会介入台海战争。此外,为了使中美关系少受台湾问题“干扰”,美国政府有必要清楚地、以一个声音对台湾表示:不允许台湾逾越大陆设下的底线。 从“学生”到“老师” 入世之初,中国人坦承“我们是一个新生”,此后两年,围绕着中国的入世承诺、人民币汇率和贸易差额,中美双方龃龉不断。然而“不打不相识”,通过对美国政治脉搏的把握,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有了更多的从容和自信。 《洛杉矶时报》一篇文章的编者按就很有意思:“北京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总是会遭到格外多的批评,但这一次它可能做好了更加充分的准备。”在该文作者看来,更为年轻的北京领导班子认识到,美国人的口头攻击只是美国政治进程的一个副产品。 如今,中国人已能从最近的一些声音中,清楚判别哪些只是噪音,而哪些将会成为长期的“伴奏”。中美的经贸摩擦看上去将成为常态,它显然是可控制的带有务实色彩的摩擦,难以危害到中美关系的大局。正如温总理所强调的,“中美关系来之不易,一个成熟的关系不要因为任何一点矛盾和摩擦而撕裂我们合作的纽带。” 因此,中国在处理最近所谓中美“纺织门”问题时表现出了风度:温总理访美前,中国派了一些贸易代表团和采购团,到美国订了两批合同,第一批是购买波音飞机花了17亿美元,第二是和通用电气公司签订了一个协议,就是制造中国支线飞机的发动机,花了30多亿美元,加上其他项目,大概一共60多亿美元。抵达纽约后,温家宝又宣布:12月中旬中国还将陆续派团到美国采购棉花、小麦、大豆以及机电产品,以显示中国在减少对美贸易顺差方面的诚意,但不会接受美国的其他不合理要求。 同时,温家宝借与布什总统会谈的机会,向外界透露了他关于推动中美经贸合作的五项建议。其中第四条最具创意性,它建议中美成立联合协调委员会,中方由吴仪副总理担任主席,美方由商务部长埃文斯和贸易代表佐利克共同担任主席。其余建议还有:每一方都考虑对方的利益;美国放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遇到问题及时磋商,不动辄限制和制裁;不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这些建议布什总统都表示赞成。 “把目光投向中国” 记得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说过:“冲突、对抗和冷战将导致大量机会的消失,绝对不是一件幸事。特别是美国人和中国人具有相互适应与合作的潜力——尽管他们在文化上有所不同,但他们一般都倾向于互相喜欢和钦佩——而在不祥的气氛中,这种潜力就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许多新的目标。”的确如此,温总理为期4天的美国东岸之行,很大程度上可视为释放双方合作潜力的重要努力。借助在美国的20多项活动,温总理的机智谈吐、亲民表现和此前与艾滋病人握手的场景,得以展现在世界媒体的屏幕前。他在哈佛大学的精彩演讲,与CNN播放的“中国,魅力永存”的广告相映成辉。所有这些,实际上为中国和中国新一届领导人赢得了很大一笔形象“收入”。 在访美的最后一站波士顿,似乎与布什总统2002年2月在清华大学大谈他的基督教信仰,顺便褒扬中国的传统美德的做法遥相呼应,温家宝在哈佛大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时也盛赞了美利坚民族的拓荒气质、创新精神,对知识的尊重和人才的吸纳,以及科学和法治的传统。让人惊讶的是,温家宝非常懂得“如何使用对方的语言”,他在说明改革开放为人权进步“创造了条件”时,就引用了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话,“真正的个人自由在没有经济安全和独立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的。贫者无自由。” 事实上,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一日不减,中美两国就得为此付出成倍的代价。针对那种动辄把中国神五飞天、外贸顺差视为威胁的心态,温家宝动情地说,在中国那些贫穷的偏僻的山村,人们还在使用人力和畜力耕作,居住的是土坯房,大旱之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他还借用了郑板桥的两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表达他对中国还有3000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2300万市民需要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6000万残疾人需要社会帮助等等不发达状况的“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温家宝还毫不讳言地指出:“我并不认为今天中国的人权状况是尽善尽美的,对于人权方面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弊端和消极现象,中国政府一直认真努力加以克服。在中国,把发展、改革和稳定三者结合起来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百闻不如一见,只要朋友们到中国实地看一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权的进步和中国政府为保障人权所做的艰苦努力,就会有个客观的理解和认识。” “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 在美国的几次演讲中,温总理都提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观察人士称,这显示一种重要的中国外交思想正在形成。与同为天津人的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有着微妙的差别,在温总理看来,文化因素将在新的世纪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人类因无知或偏见引起的冲突,有时比因利益引起的冲突更可怕”,因而中国主张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共同点,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入的文化交流。 同样是“求同”,但“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提出,显然已经超越了“互不干涉”的“存异”范畴,而带有“融合、共生”的指向。在哈佛演讲中,温家宝还重复了他在担任总理的第一天就作过的一个比喻,他说:“社会主义是大海,大海容纳百川,永不枯竭,我们立足国情,大胆推进改革开放,勇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来充实自己。一个善于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它的生机和活力是无限的。” 温家宝这一自出机杼的理念,无疑也带有全球化背景,正如他所说,“不同民族的语言各不相同,而心灵、情感是相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的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对此,一位在印度尼西亚经商多年的美国人詹姆斯·卡斯尔深有感触。他说:“美国不应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发号施令。其他国家对美国所说的‘你们必须取消控制’的话已听得不耐烦了,而中国就不说这样的话。” 此间,在接受《远东经济评论》采访时,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更是对温家宝总理的谦逊精神表示了由衷的敬意。他说,“有许多次,我看见当几个领导人走向一扇只能容纳1至2人同时通过的门时,温家宝会主动让到一边,让其他领导人先走。”无怪乎有媒体称,在这个单边和多元不断碰撞的时代,美国似乎甘愿推行疏远其盟友的政策,而中国却正在结交新朋友。神五飞天期间,中国的第一位宇航员携带了两面旗帜:一面是人们所熟知的五星红旗,而另一面则是蓝白相间的联合国旗帜。 俄罗斯的镜鉴 不知哪位美国学者说过,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把中国当作头号潜在对手,恰恰反证了中国的战略价值——不与中国合作,许多全球性问题都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作为21世纪最大的市场和商业机会的提供者,中国决定着商业机会的分配,因而也拥有相当大的主动权和外交空间。中国如果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战略地位和战略利益,制定正确的全球战略,就会在未来争取到更多的国家利益。 俄罗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普京政府很清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俄罗斯几乎不能建立一个自己的、拥有一群忠诚盟友的中心,它能做的只是利用俄、美、欧的三角关系获得更多利益。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美国和欧盟都是普京的一张好牌,借助美国,俄罗斯不仅可以谋取经济领域中的众多利益,包括投资、入世等事关俄罗斯前途的大事,还会借此得到西方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对俄罗斯人来说,已经久违了半个世纪还多—在此背后,不仅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还有很多妙不可言的军事、政治利益。 但普京政府也意识到,仅有善意和共同的敌人还不足以巩固美俄之间的关系。俄美之间的新关系建立在共同愿望的基础之上,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建立为双方深切企盼的能源关系,同样也建立在利益共享和相互制约层面。另外,由于支持普京的政党刚刚在杜马选举中大获全胜,普京也借此向美国证明了自己政权的稳定性,降低了美国对俄罗斯富豪被捕这一另类“人权”问题进行干涉的欲望。 如今,不让美国太过随心所欲已成为俄罗斯重要的战略选择。逐渐完成内部整合的克里姆林宫已很清楚,退让和进取互为呼应才是对美外交的上策,一个值得考虑的战略是,“如果现在就不让美国放开手脚,那么俄罗斯将有可能长期与美国一起做出决定并影响它。”俄罗斯的战略变化值得借鉴,那么,中国的舞步如何施展呢? 中国的多边圆舞 最近半年来,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观。原则上,中国反对美国在亚太地区设立军事基地和建立军事联盟,但中国也很清楚,美国将会在可预见的将来在亚太地区保持主导地位,中国无法祛除美国的影响,但可以加强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上的亲和力,至少要确保亚洲大多数国家在中国与美国的竞争中不会完全站在美国一边或者把中国关在门外。这种努力显然已取得明显效果。 不仅如此,中国已显示出不仅要积极参加有关的多边机构,而且实际上已在发起多边机构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人们已经看到上海合作组织的联合军演,看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日趋紧密的关系。尽管有人担心中国的亚洲多边政策将来存在着损害中美关系的可能,但对务实的美国人来说,你越强大,他就会越尊重你。 中国与西方大国的频频接触也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自1996年以来,中国已经宣布与法国(长期全面的伙伴关系)、德国(值得信任的伙伴关系)、英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日本(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伙伴关系,今年6月法国还特地邀请胡锦涛主席参加了八国峰会之“会中会”,让神秘的“胡先生”再度成为国际媒体聚焦的中心。一系列颇为巧妙的安排,正在把中国提升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伙伴或与他们同等的地位,而中国则优雅地保持着与各方的良好关系,不挑战,不树敌,求合作,求发展。中国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发展的空间和建设的时间—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日趋合理的国际秩序。 在中美关系逐渐定型之后,系统的、有长期战略考虑的对美政策将值得认真考虑。从“和而不同”的角度看,中国加强与欧盟、俄罗斯的关系,避免因台湾问题牵扯太多精力;通过共同繁荣弱化经贸摩擦,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地区机制的力量;提升周边“发展安全”与“繁荣外交”的境界,在重点问题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提高国际威望,以及在世贸体制中自由航行……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岁月中的亮点和优选目标。 本刊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南风窗》同意任何报刊及网站不得转载,本刊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如需转载,请与南风窗联系。 相关专题:温家宝出访美国加拿大等四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