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时评:“零工资”的无奈与“薪资联盟”的极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7日08:5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媒体最近披露的两则消息格外引人注意:一则是12月10日《工人日报》报道的重庆某高校校园网上出现“薪资联盟”的帖子,号召应届毕业生“工资在2500元以下的就业协议,坚决不签。”另一则是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沈阳工业大学的人才招聘会上,有不少毕业生提出了“零工资就业”的口号。 一方面是毕业生“初生牛犊不怕虎”,试图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另一方面是,部分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用人单位不断抬高招聘“门槛”,压低薪资标准,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无论是提出“薪资联盟”还是提出“零工资就业”,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用人单位“逼”出来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现实情况下,“薪资联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零工资就业”也只是一种就业的短视行为。我相信,无论是“薪资联盟”还是“零工资就业”都经受不起就业实践的检验。 参加“薪资联盟”的大学生无非是希望得到丰厚的回报,而“零工资就业”也是为今后能够有所回报做准备。无论是搞“薪资联盟”还是“零工资就业”,毕业生都应该首先明白,能够提供“高薪”的企业都要求毕业生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并能够迅速为它创造效益。如果你不能够迅速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他凭什么给你高薪?用人单位不是社会福利或保障部门,他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而不可能是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毕业生可以坚持“联盟”,但市场上有的是毕业生,甚至还有一些宁愿“零工资就业”的毕业生。而对于“零工资就业”的毕业生而言,如果你不具有足够的自信与实力,即使侥幸挤身进去,在工作单位不能很好地为单位创造效益,最终也会被淘汰出局。 如果毕业生素质不高,即使“零工资就业”,也未必会被录取,而那些素质高的毕业生,即使工资要求远远超过2500元,用人单位也会欣然接受。对于毕业生来说,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仍然视自己为“精英”的心态显然欠妥,但轻易“贱卖”自己更得不偿失。 两种极端就业方式的出现,凸显了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尚不成熟,对社会缺乏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于那些初次求职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善于端正自己的心态,不与人攀比,找准自己的定位,到那些适合自己发展、能够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基层岗位去,到需要自己的中小企业去,既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明智选择,也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理性而务实的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