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机遇在中国” 上海迎来“海归”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7日14:26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2月17日电(记者潘清)5年前,常兆华带着在微创伤医疗器械领域10多年的经验,从遥远的美国回到家乡上海。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一张办公桌,以及30万美元的注册资金,几乎是他创业之初的全部“家当”。 如今,他创办的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海归”企业里的明星——资产达到1.5亿元人民币,员工超过150人,并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8300平方米的厂房 “在这里创业我们没有丝毫陌生感,所以能更快地扎根、生长,”常兆华说,“祖国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机遇。” “最好的机遇在祖国”。对于在上海工作生活的5万名“海归”来说,这是他们选择归来的共同理由。 来自上海人事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在这个城市工作生活的海外留学人员中,回国定居、在国有部门工作的约有3.2万人,2600人回国创办企业,在外资企业中担任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则有1万人左右。他们中九成以上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30%以上具有海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经验。 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海归们”成为各个行业的佼佼者。上海现有的23位国家首席科学家,全部为海外留学人员。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磁浮列车工程建设的刘君武,也曾是一位留日博士。 海外留学人员还在这个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创办了2400多家企业,投资总额达4亿美元。在上海日渐完善的投资环境中,许多“海归”成就了与常兆华相似的创业神话。 上海为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们提供了种种支持和便利,包括创办“留学生创业园”。而上海近年来实施的“居住证”制度,则保证了“海归”既可来去自由,又能在社会保障、子女就读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今年8月,上海启动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按照计划,未来2至3年中上海将为留学人员提供1万个中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6个月至3年的使用期满后,“海归们”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自主决定去留。 上海正因其热情和宽厚迎来一次“海归”的热潮。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海归”企业名录上新添了300多家。又有1267名海外留学人员定居上海,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四成。 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后,英特尔技术和制造部的陆郝安眼下正在打点行装,准备来上海接受公司指派的新工作——在浦东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回不回中国不再是挣扎,而是一件你需要争取的事情,”陆郝安说,“中国今天涌现的机会如此难得,我对自己说,你不能错过。”(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