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犯罪报告——拯救被暴力玷污的花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7日14:44 新华网 | |
日前,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审结一起校园暴力案件,一高中生被三同学扇耳光致中度耳聋,并导致其患上精神抑郁症。而不久前,16岁的北京少年赵平将母亲杀死在家中。 今年8月底的一天,一群少年在北京西单群殴,导致一人死亡。令人震惊的是,这群孩子当中年龄最大的才17岁。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专家指出,14岁至16岁是非常危险的“犯罪年龄”,一定要十分警惕他们的“暴力崇拜”。 暴力崇拜 今年11月2日是赵平16岁的生日,可母亲并没有为他准备生日蛋糕,反而因为学习问题把他痛打了一顿。11月9日中午,赵平又和母亲发生了冲突,并挨了打。下午,他趁母亲不注意,从厨房里拿了把菜刀藏在床下。傍晚时分,赵平拿起床下的菜刀,冲出房间砍向了母亲。 11月14日晚,北京朝阳警方在顺义区一家网吧内将赵平抓获。他既没有惊慌,也没觉得后悔,反而对侦查员说:“我这几天像出笼的小鸟,幸福极了,你们把我带走吧,监狱肯定也比家里好。” 今年8月23日傍晚,初中生刘佳和同学一起到西单买书包。在商场门口,一黄发少年不小心撞到了他。双方发生口角。黄发少年张龙的同伴见状都围了过来。刘佳见对方人多就往商场里面跑,找到一起来买东西的李猛等人。听说刘佳挨欺负了,李猛就带着其他几个人要找张龙一伙报仇。刚说一句话,双方就动了手,趁人不备,李猛从裤兜里掏出一把水果刀朝张龙捅了过去。 死亡少年的身份很快被查清了。张龙,15岁,宣武区某中学初中三年级毕业生,他刚刚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 在人们心目中,校园是安静、纯洁的象征。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杀人等词联系在一起。内外因素 低龄人群的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现象日趋明显,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分析说,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2003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时特别指出:不良文化是祸首。 据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 还有宣扬暴力的电脑游戏。今天,许多青少年对电脑游戏的喜爱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而这些游戏中相当一部分是暴力游戏。 学校和家庭在孩子走上歧途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社会心理背景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有关专家认为。 据一些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有50%左右的少年犯是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受害者。山东管教部门透露,今年上半年收押的未成年犯中,家庭残缺的就占了13%。 卷入北京西单杀人案的一个孩子马超,父母在他3岁的时候就离了婚,他一直跟祖父母一起生活。马超说:“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爸爸妈妈能复婚,那样我就有一个完整的家了。” 一项调查显示,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因为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表明,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 共同面对 “通过比较研究,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在年龄构成、群体特征、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趋势。”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胡钢透露,几年前,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还在17岁以上,而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却已经低于16岁了。 从近几年我国少年犯罪的情况来看,不难看出犯罪低龄化、在校学生团伙犯罪增多、暴力抢劫犯罪多、作案方式成人化、作案手段凶残化和科技化等特点。尤其是低龄化现象不容忽视,以至于专家们把14~16岁这个年龄段被称为“犯罪年龄”。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特别指出,当前青少年犯罪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数量、比例的问题,而是犯罪性质的问题。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比重和程度都增加了很多,其中抢劫又是这几年增加速度最快的暴力犯罪。 要解决少年“暴力崇拜”,传统的批评处罚、送工读管教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专家们指出,这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单线作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皮艺军认为,到青春期即十二三岁再对青少年犯罪进行防范其实已经晚了。防范青少年犯罪必须从小孩做起,预防得越早,减少犯罪的成本就越低。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绵建议办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传授青少年心理与生理发展的知识、科学教育的技巧等。其次,还应构建市、县、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我国现行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制止校园暴力的一个法律。但是目前,该法律还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出台,在实践仍有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存在。不少专家学者面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加剧,都在建议加强立法,还校园一方安静、健康的乐土。 (记者 刘静)(来源:工人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