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正在成为“引智”大国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7日20:1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孟娜)“四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时,最深刻的感受是这里太棒了,什么都有,”就职于京城一家媒体的俄文改稿专家杰米多·尼古娜说。

  “现在老百姓的热情仍然让我印象深刻,我希望在中国工作更长的时间,”她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各类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根
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统计,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末,每年外国人才的引进规模只有五、六百人,90年代增加到每年6万多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引进外国人才的规模猛增至每年22万人,外国人才的来源也已从当初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国家;如果加上来自港澳台的各类人才,引进境外人才的总规模已达近45万人次。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成为中国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大批外国服务业领域专门人才的引进将使中国过去生产领域与服务领域外国人才利用不平衡的状况得以改善。目前中国服务业是境外专家工作最多的领域,大约有20多万人。

  万学远说,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引智”大国。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是吸引外国专家到这里来工作的真正动因。

  尼古娜原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职员,不仅可以讲流利的汉语,而且熟谙中国的当代文学。她说,“我喜欢中国的女性文学,池莉、张洁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很可惜大多数俄罗斯人对中国文学的印象都还来自于60、70年代的中国文学作品。所以我也试图翻译一些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让更多的俄罗斯人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学。”她新近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是《末日的夏娃》。

  尼古娜的同事格雷格·威彻利于今年4月28日在“非典”爆发期间从新西兰来到北京工作的。他说,“我能到中国工作是偶然的朋友介绍。对于大多数新西兰人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度。现在在中国已经工作7个多月了,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国家。我热爱旅游,希望在中国多工作一段时间,以完成我在中国和亚洲、俄罗斯的旅游计划。”

  已在中国工作了8年的加拿大专家查添木,是中国-荷兰中荷扶贫项目的荷方主任。多年来穿梭在中国村野乡间的查添木对中国农村扶贫工作颇有见解。他说,“扶贫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他还娶了一位青海姑娘为妻,在中国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尽管外国专家都很满意在中国的生活,万学远认为,中国在外国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绝大部分专家是政府主导引进的,由非赢利的国外专家组织介绍的多,通过市场中介渠道引进的少;短期服务的多,长期接受聘用的少;外国人才的工资待遇与国际市场价格有很大差距。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吸引外国人才的同时,注意保护国内的人才市场,将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万学远说,现在中国国内与国际人才市场如何衔接,哪些行业,哪些类别的人才需要请外国人,哪些不需要,通过何种机制使两者衔接起来,需要认真研究。(完)(来源:新华网)


新浪网2003年度新闻评选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福特翼虎,享受海南激情之旅!
关于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补充通告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挑逗诱人引爆激情
寒冷冬日滚烫的爱
非常笑话
笑话大厨倾情奉献
荤的素的各有滋味
图片
铃声
·[陈奕迅] 十年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低成本实现网上创业!
先试后买邮箱送大礼!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
欢乐无限
社员们在生产队鱼塘里分鱼。一女手不慎摸进一男孩裤内…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