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对待罪犯?中国监狱改革的人性化路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10:35 中国新闻网 |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现代监狱的功能不再限于惩罚罪犯,而更重要地被赋予了改造罪犯。使他们能够重返社会的使命。中国正在进行的向人性化回归的监狱改革,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将是一次挑战和革新 文/唐益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监狱正在变“软”,正试图更加人性化。 今年2月,司法部选择了黑龙江、上海、江西、湖北、重庆、陕西六省市作为中国监狱改革的试点地区,9月1日,各试点进入实施阶段,标志着中国监狱改革的开始。此次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弱化监狱的惩治功能,强化改造功能;矫正强制囚犯劳动的历史积习,完善保障囚犯权利的新型制度。 10月21日,因“非法买卖枪支罪”被判刑两年的高庆银,在其服刑的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看守所里举行了婚礼。之后的几天,武汉市公安局投资7万余元,在市郊设置了一个单独的羁押点,专门用来关押屡次抢劫盗窃却又利用自己患有艾滋病的特殊病情逃脱处罚的罪犯刘某。最近,江苏省江宁监狱开展了为罪犯服务的“性心理咨询”,并正式出台了表现优秀的罪犯可以“月末同居”的政策。 事实上北京市监狱局之前早就开始试行罪犯日常放假制度。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女子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和清河分局茶西监狱有10名犯人成为首批受益者。一些犯人在高墙里生活多年后第一次走出监狱在家中和亲人团聚。 在今年的另一个时刻,北京居民大军也从监狱走出来,回到自己居住社区的一栋旧楼,修补损坏的垃圾通道。大军是北京首批17名“社区矫正”犯人中的一名。7月1日起,他们开始以监外公益劳动代替监内服刑的生活。这是中国司法部门正在谨慎尝试的最大胆的行刑改革———社区矫正,让犯人回到社区服完余刑。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行刑模式正在发生松动,正在向符合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向作出改进。 这些在中国监狱渐近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白建军。 新闻周刊:最近中国监狱对犯人人性化改造陆续出现的新动向,您有什么看法? 白建军:我总的反应是,这都是比较积极的事。首先,是对罪犯人格的肯定和尊重。中国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罪犯是坏人。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罪犯只是犯了错误的人,而不能说是坏人;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没有好人坏人之分,而只有没犯错误和犯了错误的人之分。过去把罪犯当成坏人,相应地也就认为应该对罪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按照坏人应该受到的最严厉的方式来控制。罪犯做了错事,当然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罪犯就不是人了,或者是低一等的人了,也并不意味着应该不把他们当人看了。他们的人格还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所以,这些事情,突出地体现了社会观念的一些可喜的变化。 第二,犯了错的人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是付出代价的方式有很多种。这些更加人性化的做法改变了过去单纯地强调惩罚罪犯的方式。我国监狱法第三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惩罚是为了改造,所以过去那种剥夺罪犯的一切自由和权利的做法,并不见得对改造罪犯有利。 我不敢断言这些人性化的做法就一定能有效地改造罪犯,或者使得刑罚的执行更加有效,但是起码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新闻周刊:我们注意到,这些新举措都是在中国监狱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发生的。在这种背景下,监狱人性化改革的意义在哪里呢? 白建军: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监狱的功能不再限于惩罚罪犯,而更重要地被赋予了改造罪犯、使他们能够重返社会的使命,因此,这些改革是符合世界潮流的。 其次,这也符合刑罚史的潮流,人类的刑罚史本身就是人不断得到肯定的一个过程。从整个历史趋势看,刑罚都是越来越趋于人性化的。 第三,这些改革是有利于改造的效果的。通过关心罪犯的基本需要,唤起罪犯对改造和改造机关的认同促使他们更加自愿地配合改造工作,可能会对改造罪犯有一些积极效果。当然,也要注意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可能派生的一些问题。比如,一定要注意避免产生黑幕交易等不法行为,否则,好事就变坏事了。这种改革是一种探索,一种摸索,还应该总结经验,不要轻率地普及。 新闻周刊:对于这些人性化改革的措施,现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监狱的作用就是通过使罪犯遭受一定的痛苦来达到惩戒的作用,如果监狱过于人性化,可能会使法律惩罚丧失基本的威慑力。对这两种观点您是怎么看的? 白建军:我觉得后一种说法值得怀疑。这种说法假定罪犯得到比较人性化的待遇后,就没有痛苦了,这是站不住脚的。罪犯失去了自由,这就是一种最大的痛苦。何况,这些人性化的待遇是要通过种种限制才能得到的,这种定时、定点,在监狱的监视、安排之下才能享受的一些待遇,本身也是一种痛苦。比如,按照南京江宁监狱目前的规定,能够享受“月末同居”政策的罪犯们必须达到宽管级A待遇,这是有严格的限制的。我的看法是:后一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仔细推敲是站不住脚的。 新闻周刊:这些人性化的改革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吗? 白建军: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尚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监狱法只是比较宽泛、比较抽象地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辱侮,而没有更加明确的规定。这些改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行的法律,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新闻周刊:这些改革是否意味着中国更加重视人权了? 白建军:我想是的。这也正是中国现在的司法改革、监狱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罪犯也是人,不能把他们看成劣等人、特殊的人,或甚至不把他们当人对待。所以,他们的人权理所当然地也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除了法律规定剥夺的权利,普通人享有的权利,罪犯也应该能够享受。 新闻周刊:您认为在一个法治比较完备的社会里,应如何保障罪犯的人权呢? 白建军:首先,应该保障罪犯享有最基本的宪法权利,除了法律规定的之外,不应该无限地剥夺他们的权利。其次一点,要尊重罪犯的人格,罪犯也是人,也有人格。第三点,应该依法执行刑罚,公正地执行刑罚,不能对他们进行辱骂、殴打或者虐待。我们应该做的努力是,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此外,要注意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 新闻周刊:您如何看待中国监狱人性化改革的前景? 白建军:对此我表示谨慎的乐观。这是一件好事,但步子不会走得太快。一个国家怎么对待罪犯,这要受到历史、传统、文化、财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武汉的艾滋病监狱,成本太高了。有些地区比较贫困,毒品比较泛滥,艾滋病患者很多,你能要求这些地区也花那么多钱盖监狱吗?这是不太现实的。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罪犯就是全面的恶,应该最严厉地予以惩罚,这与有些国家不同。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人性化改革很难走得很快。要让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得到转变,首先,应该通过有力的宣传,使大家认识到旧的观念是不恰当的,从而能够更容易接受新的观念。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46期,记者:唐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