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管理面临四大困境 出行难重回市民生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11:12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黄庭钧)2003,阔别经年的出行难,又不经意地回到了上海市民的生活中—— 高架道路上,接龙似的车辆缓缓地开开停停;宽阔的大马路,一时竟成了缓慢移动的停车场;高峰时段的地铁,更似人挤人的流动空间……记者年中时曾做过一次体验:从衡山路去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正常行车只需15分钟左右。结果,一路堵过去,整整一个小时才 种种迹象显示,上海的道路交通正出现新一轮的“短缺”矛盾。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大规模建设的成就,已经被近年来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所消化。同时,出行困局也暴露了城市交通管理上的困境。 困境之一:尽管上海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私车牌照限制,但是这两年里,私车仍平均增长了80%;而公务车基本不受限制。结果,“十五”前两年,全市机动车平均增长16%,今年前8个月又同比增长18%,到9月底,上海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70万辆。此外,由于本地上牌受限,很多上海私车拥有者采取“外地上牌、本地使用”的高招,以致目前在上海道路行驶的“外地车辆”达10万辆左右,其中5万辆可不受限直接进入市区。 困境之二:虽然上海有比较完善的“三纵三横”主干道城市交通系统,但是,并没有形成公交、货运、非机动车等专用道路系统,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外城市常用的单行线交通系统。相当部分道路功能混杂,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严重影响了先进路网的整体运行效率;同时,还应看到,虽然有先进的高架道路系统,但与之配套的支马路系统并不完善,路口太多,以致在一些高架入口处出现5、6条车道并成2、3条车道的情形,车辆如何不堵?因此,尽管“三纵三横”主干道设计时速达到60公里,但如今车流高峰时段平均时速仅能达到20多公里。 困境之三:上海正展开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缓和出行困局,但大量的建设工地立竿见影地增加了交通运行的困难。据市政建设部门统计,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共有800多个在建工地,直接影响交通运行的就有140多个,其中有60个是在建的地铁车站。 困境之四:在堵车成为普遍问题时,新建设施既能疏解交通,更会诱增车流,进而增加了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运行负荷,形成“路桥通到哪,车辆堵到哪”的怪圈。卢浦大桥今年刚建成通车,头3天日均车流就达到设计中2013年流量的6.4万辆次,并正以每月7%左右的幅度继续增长,结果产生连锁效应,形成一批新的车辆拥堵点;同样今年通车的上海外环隧道也在外环线及其周边区域形成新的交通“瓶颈”。正在进行收尾施工的上海沪闵高架二期,由于一头连着沪杭高速公路,一头连着徐家汇闹市区,通车后徐家汇地区堵车形势势必更加严峻。 出行困局的重现,陡增了城市日常运转的成本:人们不得不为堵车而支付更多的费用,车辆不得不为堵车而消耗更多的能源。因此,2003年同样是上海的交通“排堵保畅年”。然而,上海市建委的一份报告冷静地提醒道:“从当前及一个较长时期看,本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这一局面在未来几年还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2003版”出行困局,正成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破解的一大难题。(完) 上海巨资破解出行难 新华网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黄庭钧)来自上海市建委的信息显示,2004年全市道路交通建设计划投资预安排资金约200亿元,以完善上海目前的道路配套系统,促进交通排堵保畅。 据介绍,这笔资金远远超过上世纪90年代市政建设投资最高年份1997年的189亿元。除了投向高速公路、中环线及射线、越江交通等骨干项目,这笔巨资在投资和项目结构上,明显加强了道路配套系统的投资比重。如“三纵三横”非机动车道改机动车道工程、快速路梳解项目、增强南北通行能力项目、交通瓶颈及堵头改造项目等。 事实上,据上海市建委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全市用于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资就已经超过200亿元,按期完成了卢浦大桥、外环隧道、大连路隧道等重大工程。此外,全长5.4公里的沪闵路高架二期工程,也将于12月28日正式向社会开放交通。 据悉,经过各方努力,上海交通拥堵状况也出现了阶段性、局部性的改善,高架、大桥、隧道、外环线等交通主干道通行能力有所提高,全市60个交通结点路口的平均车流量提高了11.3%。(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