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3年中国青年杰出的十个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13:50 《中国青年》杂志

  "终结者"施瓦辛格,11月17日宣誓就任加利福尼亚州第38任州长,他的竞选成功,圆了无数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梦。

  有电视台报道说,施瓦辛格年轻时就有三大理想:一、做好莱坞的明星;二、娶肯尼迪家族的女子为妻;三、做美国加州的州长。立这三个志愿的时候,他正当年少,身无长物,但年光流转,如今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三个愿望竟然全部实现。

  你可以感叹这是"传奇",在2003年,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也上演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传奇":

  38岁的杨利伟驾乘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一场名叫"非典"的灾难袭击中国,军事医学家陈薇和她领导的科研小组,以惊人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获准进入临床研究,为我国成功地阻击非典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积慧和她的众多同行,以舍生忘死的行动,兑现了医务工作者的诺言--"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新疆巴楚地震地表震级烈度达到9~10度,一共有6000多人被埋在废墟中,最终却只有267人死亡,一个名叫朱准平的普通的乡党委书记,带领他的救灾队伍,成为全乡数万群众的中流砥柱......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严峻的考验之后全身而出,取得胜利。

  所以,他们"杰出",他们光荣地被评选为"2003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杰出",往往经历了千辛万苦,经过重重奋斗。对比中外,施瓦辛格的"奋斗"方式,起源于一个年轻人改变个人命运的誓愿,是一种西方式的"杰出"。纵观今年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他们在实现个人英雄梦的同时,总体上响应了国家和民族在关键时刻的召唤。

  我们总在讨论不同时代的"奋斗观",讨论不同地域的"杰出"内涵。这个时代,提供了很多种走向"杰出"的方式,每一年我们的国家也会不断有精英涌现。但最终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十个人身上。

  就让我们一同阅读他们,阅读2003年属于中国青年的"杰出"的十个理由......

  杨利伟:穿着“坚强”的盔甲在太空翱翔

  文/蒋晔

  我们总说太空高远又美丽,却忘记它往往充满危险,所谓高处不胜寒;我们总说飞向蓝天的小鸟是自由的,却只字不提飞得越高,小鸟失重的压力就越大。

  在诗性的比喻下,在华美、浪漫的外衣下,我们忽略了勇气,以及艰辛的准备。关于杨利伟,那个在2003年10月16日上午6点50分许,经过在太空绕地球14圈的旅行,安全落地的英雄,他为这一刻,作了多少艰辛的准备?

  攻克难题是我最大的快乐

  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杨利伟,在安全着陆的那一刻,肯定是非常快乐的。这种快乐与他少年时的快乐其实一脉相承。他意志顽强,上学遇到难题时,一定要做出来才罢休。初三时,有一次数学考试一道题难倒了他,回家后,他经过一个多小时不断演练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答案。像所有淘气的男孩子一样,他在课桌上留言,写下了后来影响他一生的人生信念:“攻克难题是我最大的快乐”。

  他从小就崇拜英雄人物,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英雄儿女》,杨利伟深深地被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所感动,他写下“我要学习英雄人物,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而看过另一部影片《林则徐》后,杨利伟默默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自幼身体很好,很少生病,酷爱体育运动的习惯一直伴随他拿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步入校园;伴随着他安全飞行1350个小时的飞行经历;伴随着他从华北到西北、从西北到西南的十年青春。

  真诚的声音从外太空轻松传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选拔航天员的时候,初选1500余名,二选120人,三选60人,四选只剩14人,坚定的意志、无私的献身精神、良好的相容性使杨利伟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最终入围的14名航天员之一,来到北京航天员培训中心,接受了长达五年的严格培训。

  飞船遨游太空时,航天员在特殊的环境中要经受超重、失重、噪声、振动、低压、缺氧等不利因素的严峻考验。而完成一个飞行员到合格航天员的转变,要经过50多项专门技能训练。仅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就进行了10次+GX、7次+GZ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及2次飞船上升和返回过载曲线体验、8次前庭功能训练、1次失重飞机飞行训练、1次跳伞训练、1次航空飞行训练和飞船着陆冲击体验和低压缺氧训练。大部分训练项目都是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进行,是对人体安全极限的挑战。

  五年来,几乎每个日子里,杨利伟都会想像自己到了太空后非地球状态的际遇。为了适应,为了让非正常成为习惯,他必须严格训练自己,把每个普通的日子当作在太空的日子。他的生理极限在一次又一次训练中被挑战,被突破,在心理承受能力与体重、耐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肌力等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终于,他被认定为最有能力承担中国第一太空人的航天员。在太空飞行的20多个小时里,他对非正常的状态处之泰然。

  “景色非常美!”15日晚间与家人通电话,杨利伟如此告慰亲人,以及关心他的祖国人民。

  “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在与白岩松做节目时,杨利伟如是说。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杨利伟在登临“神舟”五号之际,写下自己的万丈豪情。

  他的语言,平实、轻松,袒露着一个中国军人的质朴胸怀,又亲切如邻家兄弟,带着父老乡亲的愿望,去那个叫“太空”的地方游历,用他的一双眼睛,代替13亿中国人,从太空上看看地球的美丽风景。于是,我们完全可以想像,英雄坚硬的盔甲内,也有如我们一般柔软细腻的质地。

  我们虽然不可能都成为太空人,但要做到坚强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坚强会让我们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得到充分的彰显,犹如将耀眼而炽热的金属液体倒入模子,凝固成形。“坚强”有很多支撑点,但最能支撑一个人的,是一种无私无欲、勇于献身的信念,是国家和民族的期望。

  在逐渐拥有坚强品质的朝夕中,杨利伟完成了一个男孩子的英雄梦,更实现了民族的飞天梦。今天,或许更久远的未来,我们青年人的彼此勉励语就要改作:“你想成功吗?那就像杨利伟一样坚强。”

  杨利伟

  辽宁绥中人,出生于1965年6月21日,1998年1月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驾乘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钟,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中国青年》:你认为自己获奖的理由是什么?

  杨利伟:就我个人来讲,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殊荣没有什么理由。我多次讲过,我取得的一切成绩、获得的一切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精心培养的结果,是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关怀厚爱的结果。这些荣誉,应该属于我们整个航天员队伍,属于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国青年》:你怎么认定杰出?在你的这个行业,要做到杰出,最关键的一点何在?

  杨利伟: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接着刚才的话题说比较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既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又要有精细严谨的良好作风。我们14位航天员,是一个光荣的群体,个个都是好样的,让谁担任首飞都能完成任务。我有幸被选为首飞航天员,是这个光荣群体的一个代表。

  姚明:占据高度,守望寂寞

  文/李海波

  236厘米

  他不得不低下头看。低下头,下面是由无数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组成的云雾阵,姚明连自己的脚都很难看得见,耳边是那些被问了N遍的问题,灯光和喧嚣从下面一古脑儿涌过来。

  没有人能够真正明白这个时候姚明心里的想法,当你站在这个高度时,也许才会理解那种无奈。当姚明在亚锦赛上展现出的实力证明了在NBA练就的攻防能力已经远远凌驾于整个亚洲篮球水平之上时,不用别人提醒,他也能清楚地体味到独步江山无人匹敌的寂寞。

  谈吐轻松却机锋暗藏,言辞幽默却并不虚浮,姚明面对媒体的从容不迫、进退有度是近几十年中国专业化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运动员中罕见的。他是个聪明人,他的智慧和身高是成正比的,也许这才是这个年轻人能够在世界最高水平的NBA中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选择

  体育运动从来都是和伤痛相伴,篮球更不例外。从9岁那年进入徐汇区少年体校第一次摸到篮球开始,姚明就选择了一条注定要付出更多努力的职业化道路。18岁入选中国国家篮球队,记不清多少次的骨折,又多少次的重新站起来......在这个竞争惨烈的赛场上,停下来就意味着被淘汰!

  2000年8月2日,广东东莞体育馆的温度几乎和赛场上的气氛一样居高不下。作为中国男篮奥运代表队队员,姚明和队友们刚刚拿下韩国、日本和台北队,又遭遇了劲敌美国"大使队"。

  赛场上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姚明防守的对方中锋道宾斯在罚球线接到同伴传球,一个运球就钻到了篮下,姚明当即冲上,突然,道宾斯的头一下子撞到了姚明左下颚,鲜血顺着脖子流了下来。他强忍住疼痛,终于顶住了进攻。8月9日,全队移师北京再次与"大使队"狭路相逢,冲撞中,姚明刚刚缝了四针的伤口再次涌出鲜血,洁白的队服前襟被染得一片通红......

  终场哨声响起,姚明在恍恍惚惚中被送到医院,又缝了十针,回到房间,把自己扔在加长的床上,他享受这一刻的安宁和惬意。同屋的队友关门的声音还是惊动了姚明,“我今天那么多钩手投篮怎么都没进?”

  队友笑着说:“那是因为你太高了,投篮点都在篮筐上。”

  2001年亚洲篮球锦标赛上,姚明平均每场贡献13.4分、10.1个篮板和2.8次盖帽,投篮命中率高达72.4%,帮助中国国家队夺得冠军。

  2002年6月27日,姚明在NBA选秀中成为新秀状元。之后,他以四年1780万美元的身价加盟了美国休斯敦火箭队。他也成为大联盟历史上第一个在首轮第一位被选中的外国球员......当有记者问到那一刻他的感受时,姚明说:"我很想回头,不想去了。我从来没有面对过那么大的压力,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其实,从最初的选择开始,这种无形的压力就一直伴随着姚明。从1997年八运会开始,他从来就没有真的休息过。之后不久是CBA联赛,然后是国家队集训......一年又一年,比赛和集训不断,1998年联赛时腿伤了也不能休息,坐在板凳上还得天天练上肢力量。在姚明的记忆里,最后一次有最少一周休息时间的还是2000年夏天赛季结束后。

  几年里前后加起来,总共也休息不到50天......

  听音乐,看电影,酷爱电脑游戏。20多岁的年轻人喜欢的,姚明都很喜欢,但选择了这种生活,注定就要放弃许多。

  选择篮球,选择国家队,选择NBA,选择休斯敦火箭队,所有的选择都仅仅是代表着一种可能,并不是今天的必然。这一点,从姚明踏上NBA的第一天就铭记在心,他只有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一步一步实现。当今天的姚明已经在大洋彼岸的NBA身披休斯敦火箭队战袍"厮杀疆场"时,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他无愧于选秀状元的荣誉--在其新秀赛季便入选NBA全明星赛首发阵容,更是成为火箭队不可或缺的首发主力。

  美国媒体认为“姚明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乃至对亚洲人的看法,他的球技及为人都超过了他的年龄。”其实又何止是体育,YAOMING这个很多外国人能发出的中文词,他代表的甚至可以是文化,是经济。美国人把这称为"上海的奇迹",更是"中国的奇迹"。他用自己令人信服的球技、随和幽默的个性拓展了西方人的视野。休斯敦纪事报说得好:“姚明的背后,是一个迈着大步走向政治、经济改革的中国,是一个加入世贸组织、开放的中国。”

  自由呼吸

  2003年4月26日这天,姚明走下飞机,结束他在NBA的第一个赛季回到上海。深呼吸。脚下,是魂牵梦萦的故土,就是它,家乡的气息。

  国家篮管中心发来通知,考虑到他在过去的一年里连续征战,一直没有休息,特许他5月20日再进京正式报到,姚明此行的终点站原本是北京。

  但姚明待不住了。他无法忘记屏幕上那些战斗在非典一线的身影,那些不幸感染的患者无奈的眼神,姚明开始走上另一个战场。

  5月5日,第二军医大学;5月6日,拍摄《超G明星超级爱心宣传片》;5月9日录制《非凡英勇》国际护士节特别节目......姚明那些天像陀螺一样忙碌着。捐款,参与媒体活动,开通个人官方网站筹集资金捐献给中国红十字会。与此同时,他开始通过自己火箭队的战友、NBA的明星朋友、COCO李玟这些熟人联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NBA总裁大卫·斯特恩、老布什、老虎伍兹、贝克汉姆......他给"世界上所有能联络到的名人"都发信寻求支持和声援。

  所有这一切,在姚明看来是理所当然:"我最感动的是那些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工作在最危险的地方,这才值得钦佩。"

  姚明

  上海东方队的15号,中国队的13号,休斯敦火箭队的11号。2001年的亚洲篮球锦标赛上,姚明平均每场贡献13.4分、10.1个篮板和2.8次盖帽,投篮命中率高达72.4%,帮助中国国家队夺得冠军。

  他的名字,对今天的中国青年而言,意味着超级巨星、状元秀、全能中锋、火箭队绝对主力……

  《中国青年》:你认为自己获奖的理由是什么?

  姚明:自己已经努力过了,剩下的事情是由别人去评论和评选的,这些不是我所能控制的。但为什么抗非典英雄排在我后面?他们才是最应该受到嘉奖的,因为什么都没有挽救生命更崇高。

  《中国青年》:你怎样认定杰出?在你这个行业,要做到杰出,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姚明:很难说什么时候是最出色,这个行业里,10岁有10岁层次的基本功,20岁有20岁的,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它自己的基本功层次。很多时候,篮球场还是那么大,篮筐还是那么高,不在于我想要打多高水平的比赛,要练出多难的动作,就代表我有多大的提高。关键还是最基本的那些要练扎实了,才谈得上下一步。

  水均益:“激情”让我无法回避

  文/李阳泉

  水均益常被人亲切地唤做“小水”。而今的“小水”已年届不惑,却正自激情奔流。

  水均益干了20多年的新闻工作,最初是在新华社,后来调到中央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的评价是:酷爱+激情。在新华社的时候,他就采访过海湾战争和黎巴嫩的内战;到了中央台,更是屡屡出现在动荡不安的战争现场。2003年,水均益深入危险的第一线进行采访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缘于他对新闻工作的酷爱和对一线报道的激情。在这次赴巴格达之前,他曾经四次到伊拉克第一线进行采访,1998年,美英发动"沙漠之狐"行动,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空中打击,当时在导弹空袭之中,水均益不畏危险站在新闻中心的室外平台坚持进行现场报道,所有的观众都看到"战斧"导弹划破巴格达夜空爆炸的情景;1995年,水均益还到波黑战争的第一线进行战争状况的采访。

  伊拉克战争在3月20日爆发,水均益等人在接到上级指示后,于3月18日离开巴格达,但是,战争爆发后,水均益心里始终挂念着工作,始终期望中国国家电视台能够在巴格达战争现场发出自己的声音。他把这个重担自觉地放在了自己的肩上。3月27日,在水均益的带领下,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争报道组经过难以想像的困难和危险,在战火和沙尘暴肆虐之中,再次回到战争的中心巴格达,再次出现在已经炮火连天的巴格达新闻中心的平台上,并克服各种困难,连续发回关于伊拉克战争进行中的现场报道。在巴格达前前后后的67小时之内,水均益等人只睡了不到七个小时,连续工作了数十个小时,他们的工作使所有关心伊拉克战争的观众目睹了战火中的伊拉克,目睹了世界在这一重大事件中的第一现场,目睹了中国国家电视台和中国记者在战火中的风采。

  “在伊拉克的报道并没有做到我所预想的最满意的结果,但是,我们五个人做到了无怨无悔。”水均益回想起那段战火纷飞中的采访生活,作了这样一个总结。他说自己选择了新闻这个职业,是一个非常幸运的结果。而且,他将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去继续这个充满激情的事业。“激情是新闻的魂”,用一种近乎神圣的心境去对待新闻事业,没有做不好的。

  事实上,水均益作为一个记者和主持人,是那种全面型的。“战地记者”只是他全部工作的一种方式。比如更多常态下的报道,像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等,水均益均有不俗的表现。人物专访更是水均益的特长,在“世界”栏目播出的两年中,水均益阅读了大量关于各国政要的书籍和资料,对每一次采访都作了相当充实的准备,保证每一次专访都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在此期间,水均益专访了普京、布莱尔、克林顿、穆沙拉夫、卡尔扎伊、鲍威尔、诺罗敦·西哈努克、阿拉法特等一大批国际政要,同时也主动联系采访了令观众非常感兴趣的金融大鳄索罗斯、魔术王子大卫·科波菲尔、高尔夫之王泰格·伍兹、数学天才约翰·纳什等焦点人物。每次采访,水均益都不仅要做好事先的联系工作,而且主动联系外交部、对外友协等相关部门,把外事纪律、外交口径把握清楚。“世界”栏目已经播出了将近三年,从来没有在外事纪律和口径上发生过任何差错。

  水均益认为精细的案头工作同样需要酷爱与激情,没有酷爱,就没有钻研的理由,没有激情,就没有成功的把握。

  激情奔流的水均益是这样热爱着自己的工作,这样理性地看待着世界和自己。有人称他为现时代的英雄,尽管他并不承认自己拥有什么个人英雄情结,但是,他的勇敢与激情已经让他无法回避这个称谓,更无法回避新闻人生,纵使战火纷飞。

  水均益

  1963年9月出生,大学,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制片人、主持人、高级编辑。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他在炮火连天和沙尘暴肆虐中,坚持从巴格达新闻中心的平台上发回现场报道,为央视的全程报道和让全国人民详细了解伊拉克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青年》:你认为自己获奖的理由是什么?

  水均益:我今年当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在伊拉克的报道。需要说明的,这是一个集体荣誉,属于我们赴伊拉克报道组全体人员。只不过我作为一个代表,更加出名一点,这使得我的成绩看起来显著一点,或者说更容易被人看得见。其实他们同样付出了很多。在那样一个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五个人没有一个人想到会是这样安全、完整、毫发不伤地回来。

  《中国青年》:如何评价"杰出"这两个字?在您的行业中做到杰出,最关键一点何在?

  水均益:一个人称得上“杰出”,首先要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比较优秀,甚至有口皆碑。

  新闻领域和其他领域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说简单一点,作为一个记者,你就往好了做,做到最好了你就是杰出的。

  《中国青年》:你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什么?

  水均益:人生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在任何时候都要有能力让自己乐观起来。

  陈薇:敢说可以阻挡SARS的人

  文/刘新平

  面对肆虐的非典,年轻的陈薇临危受命

  今年农历正月初九,在父母家中刚刚待了三天的陈薇就从兰溪老家被急召回京,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病,发现病原体,找到特效药物,成为科学家破解的第一课题。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基于对已知药物的透彻了解,在千百种已知药物中,陈薇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研制了三年的ω干扰素可能对预防非典有用。随即,她和研究人员将目光锁定在这种即将用于丙型肝炎治疗的药物上。

  对于陈薇来说,这种急如风火般地临危受命,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0年3月,经组织批准,她前往美国进行为期两年的进修。在那家实验室里,她利用帮助对方组装、维修计算机的机会,换取在实验室加班工作的时间。凭着过人的才华和勤奋,她很快就赢得了美国同行的尊敬和钦佩,并且先后有两家大公司以年薪10万美金和赠予公司股份的优厚待遇向她发出邀请,其中的一家公司甚至承诺,如果现在她还不能到公司工作,公司愿意再等两年,其间工资照发。就在这时,也就是2000年的7月,院里召她回国,参与和主持生物反恐疫苗研制和军队急需的特需药品中试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没有丝毫犹豫,陈薇便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行装,赶回国内......

  此刻,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为了拿出有力的证据,陈薇连夜进入实验室。在体外细胞、体外药效学试验中,陈薇及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ω干扰素对非典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实验细胞预防性给药后,细胞对非典病毒的侵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而陈薇和她的研究小组则再一次证实:ω干扰素对SARS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抗病毒多肽类物质,在细胞中可以阻断病毒的复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SARS病毒对人体的侵害。

  4月下旬的一天,经反复论证后,这一发现申报了专利。

  这一天距5月6日,也就是美国宣布干扰素对预防非典有效,整整提前了10天。对这一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陈薇充满自信,并且将干扰素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但作为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因职责所在,还是多次就干扰素的安全性问题询问陈薇。“刘书记,您放心吧!我孩子刚刚4岁多,已经用了快两个月了。如果我对这个药没有很大把握的话,我是不会这么做的。再从我们对人体安全性的观察来看,这个干扰素的安全性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一次采访的时候,一位记者就她在孩子身上用药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如果出现万一呢?”陈薇的自信依旧:“不会。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干扰素,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历史了,我自己从事这项研究也已经十几年了。我觉得对这个药物的认识我是比较透彻的,因此我才有绝对的信心--否则我也不会轻易去做。"

  陈薇似乎天生与快有缘

  初次与陈薇打交道,给你的第一感觉就是她走路风风火火,有股难于阻挡的冲力。不仅走路快,她说话也快,吃饭更快,时常是,你刚坐下来,她已经吃完走了。

  由于与快字有缘,陈薇的技术职称从副高晋升正高只用了两年,由团级晋升师级也只用了两年。37岁的她,已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首批享受军队特殊人才津贴的专家。

  陈薇性格开朗透明,办事果敢,不惧困难,在与SARS展开的这场"生死时速"的较量中,她和她领导的科研小组,一路先声夺人,以惊人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不仅证实了干扰素对SARS的作用,申请了专利,还转让了技术成果。

  对防非典发明专利,陈薇兴奋不已,因为这标志着这一发现在世界独占鳌头,是第一个可以阻挡SARS的药物。对于技术成果转让,陈薇心满意足,因为,防非典新药投入生产,无疑是为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最初的40多天里,陈薇待在家里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两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由于黑白颠倒,日夜混淆,陈薇该睡的时候没法睡,想睡的时候又睡不着,在负压的P3实验室里,不能喝水,不能上洗手间,一干就是十几小时、几十个小时,她觉得自己肩上担子很重。

  4月28日,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进入临床研究。两个多月后,干扰素ω喷鼻剂就正式派上了用场,而且成效显著:全国六省市自治区十多个医院的1.3万名医护人员(包括小汤山医院在内)在使用干扰素后,无一例感染!

  “早一天出成果,人类就早一点摆脱灾难”,这就是陈薇的心愿。

  陈薇

  1991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参军入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门从事干扰素的研究。今年初,当我国部分地区开始爆发SARS疫情时,陈薇就意识到他们研制的一种治疗丙型肝炎的干扰素对预防SARS可能会有一定作用。从2月起,她开始领衔研制"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该研究成果4月份在北京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获准进入临床研究,为我国成功地阻击非典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青年》:你认为自己获奖的理由是什么?

  陈薇:作为一个军队的科技工作者,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中国青年》:你怎样认定杰出?在你这个领域,要做到杰出最关键的一点何在?

  陈薇:“杰出”只是一种荣誉,不代表别的。要做到杰出,关键在于源头创新,实际应用。

  《中国青年》:你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什么?

  陈薇:也许最终不一定会成功,但要拼命去争取成功。

  声明:《中国青年》杂志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