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渐渐远去的“鼓掌通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8日15:13 南方周末
本报驻沪记者 刘建平
  从明年开始,南京市的人大代表再也不能用鼓掌的方式进行表决了。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马庆安说,取消鼓掌表决的决定已经正式下发。记者从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证实,全国各级人大正在逐渐告别鼓掌不能准确统计民意的表决方式。

  “关键人物”张贵卿

  人大代表张贵卿是南京市废除鼓掌表决的关键性人物。正是他在2月28日向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书面建议促成了此项改革的出台。

  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档案柜里,张贵卿的书面建议编号为6049号,案由一栏写着“关于取消鼓掌表决方式的建议”。

  12月4日晚,张贵卿向本报记者透露了建议提交的经过。

  张贵卿是南京汽车集团工会副主席。在年初进行的鼓楼区人大代表差额选举中,他被选上了。这也是他第一次当选市人大代表。

  1月10日上午,南京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预备会召开。张贵卿说,当天上午对大会主席团成员以及会议日程进行表决时,主持人发问:“有没有意见?没有意见,那就鼓掌通过!”在一片掌声中,主持人宣布“一致通过”。

  张贵卿觉得这样的表决方式“无法准确表达代表的意愿,更不能精确统计表决结果”。他说,“400多名人大代表中,起码我没有鼓掌,怎能算是一致通过?”

  1995年修订的代表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人选,提出意见。代表对确定的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他人,也可以弃权。

  在此之前,一名人大代表告诉记者,“张贵卿能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他第一次当人大代表,对一些大家都司空见惯的事情还不太习惯,也没有那么多顾忌。”

  张贵卿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他觉得代表们其实已经普遍感觉到了这种方式的不合理。

  在人大代表中间,早已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张贵卿还认为,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增强了人大代表的民主观念。在南京市鼓楼区,市人大代表的差额选举淘汰率达到40%,这意味着10个候选人中有4个将会落选。若想当选,候选人必须尽量争取自己所在的选民阶层的支持。

  作为工会副主席,张贵卿说自己服务的选民阶层是企业职工,“因为我是工会代表,工人投了我的票,是希望我能代表他们说话。如果我将选民交给我的信任票用鼓掌的方式轻易交出去,下次落选的将会是我。”

  南汽集团有两万多名职工,张贵卿公开反对鼓掌表决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工会活动中的经历。他认为国有企业改制后,劳资关系事实上已经变化,形成了企业和职工两大利益主体。这种变化在南汽集团的职代会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张贵卿说,“我们3年前就已经不再实行鼓掌通过,完全推行了投票表决。当民主权利与自身利益挂钩,工人们就不再打马虎眼了。从住房分配改革方案,到企业改制公司重组方案,这两年职代会上,任何一项决议都不会轻易通过。”

  张贵卿认为南京市人大会议应更强调表决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既然是表决,代表们就应该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意、反对或弃权。在向市人大提交的6049号建议书中,他建议所有表决一律采取举手表决或投票表决的方式。

  鼓掌、举手还是投票

  在各级人大会议上,目前正在采用的表决方式有四种:鼓掌、举手、无记名投票以及按电子表决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史卫民介绍,建国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法律除了对选举和任免强制规定了必须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对鼓掌、举手、电子表决器等不同表决方式的适用条件,并无明确规定。在相关法律中,更无“鼓掌通过”一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大代表告诉记者,鼓掌表决作为惯例存在了几十年。而《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在地方组织法中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进行选举和通过决议时,必须以超过全体代表半数的同意方可通过。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马庆安说,“各地在选择表决方式时一般模仿上级人大的做法。选举和人事任免必须采用无记名投票;鼓掌表决大多用在人大预备会期间;其他比如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政府重大决策,有的地方举手,有的地方按电子表决器。”

  在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中,南京市是少数几个至今没有尝试过以电子表决器进行表决的城市之一。

  史卫民说,采用鼓掌表决,起码是对人大代表选举权的不尊重。但是他强调,更应该注意的是,在各地自行制定的选举实施细则中,为了便于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有些操作故意模糊,存在着将组织部门意图绝对化的倾向。

  史卫民告诉记者,因为立法不严,各地在执行表决时常常花样百出。某地人大碍于代表们意见强烈,表决前强行关闭电子表决器,以鼓掌表决代替。就连法律明文规定的无记名投票也有花样可做。安徽省一名市级人大代表向本报记者反映,该市人大代表进行无记名投票时被告知:凡是同意的交张白纸上去,不同意的在白纸上画?妗M镀笔保斓佳劬Χ⒆盘ㄏ拢茸趴此姨岜蚀虿妗?

  一位拍了十几年巴掌的人大代表说,“人大代表不是举手机器,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的制度环境。”

  期待立法支持

  7月4日,张贵卿收到了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书面答复,答复称“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表决方式的改进与完善,是必要的”

  这份答复的起草者马庆安透露,“江苏省人大也已经不再采用鼓掌表决,我们是在省人大之后作出这项决定的。”据记者了解,取消鼓掌表决在许多省市已经悄悄展开,南京市人大此举不同之处在于“明文加以规定”。

  张贵卿对答复感到“非常满意”。他感到作为人大代表的权利受到了尊重,“民主首先是程序民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鼓掌表决模糊了不同意见,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没有反对票才是最可怕的,任何决策都没有绝对的正确,而没有反对票意味着绝对虚假。”

  媒体对南京市人大此举反应强烈,有人评论“这是以细节的完善为制度的健全作出了贡献”。

  “废除鼓掌表决肯定是件好事,但还要看其他的配套措施。”史卫民提出,“关键是让人大代表充分享有知情权,通过立法严格规定表决程序。”

  现有的地方组织法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上一次修订已经过了8年,目前,国内要求进一步修订这两部法律的呼声日渐高涨。

  记者从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了解到,各地正在对不合理的表决程序进行清理。随着人大代表们权利意识的觉醒,有违民意、难以准确统计的表决方式将陆续从人大会议上消失。

  独特的历史注脚

  鼓掌、举手、无记名投票以及按电子表决器等四种表决方式的演变为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记下了一个独特的注脚。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史卫民认为,这个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前夕。1949年以后,举手和鼓掌是全国各类议事会议及各级人大普遍采用的表决方式。表决的内容又分为选举和任免;重大公共决策和政府报告;日常一般性的事务。直到1953年,全国人大才明确规定选举和市级以上官员的任免必须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进行其他表决时,举手逐渐代替了鼓掌。但是,1958年以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除了选举和任免,鼓掌又成了人大表决时的主要方式。1966年“文革”开始后,干脆连选举和任免时的无记名投票表决也被取消了。

  第二阶段:从1966年到1979年。所有的表决方式几乎都被一片片狂热的掌声代替。这十几年,是鼓掌表决最盛行的十几年,却也是中国灾难最为深重的十几年。

  第三阶段:从1979年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发布了地方组织法和选举法,恢复选举和任免必须无记名投票表决。后者的适用范围从市级以上扩大到了乡镇以上。同时,一些重大的公共决策和政府报告也恢复了以举手表决为主的方式。19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中国的人大会场上开始出现了电子表决器。日后迅速地被各地广泛采用,诸如三峡工程等重大事项的表决越来越多地使用了这种新兴的表决方式。1990年代后期,类似于答题卡的选票被采用,人大代表填写后,投票结果由计算机直接读出。在中国的人大会场上,反对票开始出现,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的否决案也变得经常起来。伴随着民主的“反对”,人大会场上总是“一致”的鼓掌通过逐渐走向了消亡。图:

  像“鼓掌通过”这类有违民意、难以准确统计的表决方式将陆续从人大会议上消失。

新浪网2003年度新闻评选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福特翼虎,享受海南激情之旅!
2003年度千人搜索狂飙夜 等你来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挑逗诱人引爆激情
寒冷冬日滚烫的爱
非常笑话
笑话大厨倾情奉献
荤的素的各有滋味
图片
铃声
·[陈奕迅] 十年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低成本实现网上创业!
先试后买邮箱送大礼!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热辣经典
欢乐无限
社员们在生产队鱼塘里分鱼。一女手不慎摸进一男孩裤内…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